基隆火車站前圓環,這裡可以租機車



「三姓公廟」,不免好奇此「三姓」所指為何?


   有書上指稱是清國人、法國和日本人,因為清法戰爭和乙未日本據臺,獅球嶺均成為戰場,3個國家軍民死傷無數,因此用三姓代表。另有人推測三姓指先民渡臺中的3個主要姓氏,移民過程艱辛,因而將3個主姓,和客死異鄉的無名屍骨「萬善公」與客家先民「義民爺」一齊供奉在「三姓公」廟內。當地里長伯更具新意謂「三姓公」,其實原係「三牲公」,因廟中收存的無主骸骨百餘甕,雖有3國軍士,但也有戰馬和動物。


  300年前從大陸渡海移民來臺,有諸多死於羈旅不能還鄉之人,基於對亡靈敬意,後人立廟祭拜,有稱大眾爺、萬善爺、百姓公或老大公,鷄籠中元祭的老大公廟即是。


  有一事鮮為人知,每年鷄籠中元祭於農曆6月29日12時在老大公廟「點燈腳」,宣告中元祭活動開始之前的一個小時,即11時,輪值主普得先到三姓公廟點燈腳,意即三姓公廟的中元祭祀活動均較老大公廟早1小時。



中山高基隆出口



進入平安宮山門前,有長長的石階供參拜者拾級而上,每段路階轉折處均立石燈籠一對,燈籠基座分別鐫刻著「大正十三年」、「大正十四年」,都是日據時代重修平安宮後設置的。



 



平安宮山門



石階盡頭進入廟前廣場前立有一對雄偉石獅,石獅胸前鐫有一如意狀石牌,字跡不辨,一腳踩球,一腳執笏狀物;一隻張嘴,一隻吐舌,毛鬚深刻捲曲,與傳統廟宇石獅迥異,廟方指稱石獅為廟內最古老的一對。



由廟埕正面審視平安宮,不禁讚嘆土地公廟的宏偉,建築結構完全與大廟形制相同,有三川門、龍門、虎門、拜殿、正殿、東護室、西護室、鐘和鼓。廟的現狀是民國79年拆除舊廟重建,歷經20年的整修,如雕琢藝術品般,一筆一刻力求完美。正面大門上的6扇門神,是潘麗水的彩繪,檐壁上的加官晉爵、福祿壽喜擂金彩繪是劉家正的作品,木雕出自蔡明海之手,交趾陶由林再興塑燒,集薪傳獎工藝大師之技藝,將平安宮打造成藝術的殿堂。



石雕像



刻有雲龍的御路石



平安宮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迄今超過200年,是基隆最古老的土地公廟。古廟曾經過7次重建,上次是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已是90年前的事,在面對宮前廣場的左邊還留有辛酉年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的石碑,及當時樂捐的信士姓名和金額的碑文....



獅球嶺山不僅是交通要道,也是古戰場,中法戰爭和乙未日本據臺均有多場戰役在此攻防。兩次戰役使當地留傳多則土地公護民退敵的故事



有關平安宮的傳說頗多,以下三則最為有名:


 (1) 獅球嶺平安宮,位與獅球嶺舊砲臺對峙,各佔一山陵,下側有獅球嶺隧道穿越,相傳在中法戰爭時,法軍進佔獅球嶺山麓,突然有一老翁持杖,掃落法軍,而法軍最後自行退去,當地民眾認為這位老者就是土地公的化身


 (2) 在開鑿獅球嶺隧道時,一日在近午時刻,突然鐘聲大鳴,數百名工人,以為休息時刻已到,就退出洞外,突然之間隧道崩塌,而工人遂能免於災難,眾人皆相信這是土地公顯靈,拯救了大家 


 (3) 光緒二十一年,日本人佔領基隆時,日人將抗日的軍民抓到平安宮前,要他們一一跪下,然後用武士刀砍下他們的腦袋,並一腳將他們踢到山谷裏。日人在殺完人後並放火燒土地廟,當時一位住在附近的老翁,趕緊跑到廟內抱出土地公神像,日本人見狀,非常生氣,令老翁跪下,要砍他的腦袋,這時老翁口中念念有詞:「土地公剛才我救你,現在你快救救我!」日本人大刀一揮,並一腳將老翁踢下山谷。然可能是因天色昏暗,日人大刀竟只砍掉老翁頭上的帽子,便以為腦袋已落地,老翁竟因此而死裏逃生,但眾人皆認為是土地公顯靈救了老翁一命,至今平安宮下面的山谷還被稱為「台人坑」。



獅球公園



 



獅球嶺觀景平台



這裡視野極佳,可以俯瞰整個基隆市



左邊的山坡地



右邊的山坡地



中山高



遠處的電塔與煙囪



遠眺平安宮



獅球嶺砲台下方,如今也已設有步道,讓民眾欣賞到各角度的美。



整個基隆港



獅球嶺砲台為市定古蹟,興建於清光緒十年,當時因安南問題,法軍進犯台灣,為了加強鞏固海防,因而在基隆地區設立了幾處砲台,而為於基隆港南方的獅球嶺,因其高度為基隆諸砲台中較高者,視野良好,故必能有效控制全港。砲台主要的結構建材為山岩,雖歷經百餘年,其構造仍然堅固異常,為清末小型砲台僅存的代表,其本身所擁有的歷史價值非凡,且因其居高臨下之利,登高山頂,基隆港全區的景色盡收眼底。



大砲已不知去向,砲口當是朝向基隆港區,獨留下扇形砲盤憑以想像。



砲台以一字排列形式佈局,範圍不大,保存完整的是一棟觀測所、一間彈藥庫兼指揮所,和一座砲盤,指揮所是以石材砌築,回字型設計的小型碉堡。



置放砲彈處



獅球嶺砲台在清朝時雖然重要,但至日據時期已失去戰略價值,所以砲台逐漸荒蕪敗壞,至今相關建築所剩不多。砲台分為東砲台和西砲台,中間隔著平安宮互相眺望,東西砲台配置相類似。清朝於此築砲台,清法戰爭時林朝棟率清兵在此敗退法軍,清法戰爭後,劉銘傳鑿通獅球嶺,建成隧道,溝通基隆與臺北。



 



土地公像



獅球山莊



 



在獅球嶺砲台,全部基隆港和基隆市盡收眼底,遠至和平島及基隆嶼亦清楚了然,萬夫莫敵的氣勢令人頓悟砲台設置的必然性。



思親碑



濟公像



獅球嶺隧道,又名劉銘傳隧道,位於台灣基隆市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旁,公路自強隧道上方處,屬於三級古蹟。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



劉銘傳隧道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台灣設省,在此同時清廷准予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開始台灣鐵路興建計劃。在開工的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當時稱為竹塹)的這一段。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光緒十四年(1888年)春動工,到十六年(1890年)夏天才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耗費之人力相當浩大。隧道的南端出口石壁上匾額一幅,有清代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親題的「曠宇天開」四字,右聯:「五千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東莊通海嶼。」左聯:「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匾額上又刻有「太子少保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劉建造,欽命浙江 州總鎮強勇巴圖魯監修,光緒歲次己丑仲冬立」小字。



獅字標記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6月3日,日本攻陷基隆。同月,根據日本技師的實地勘察,發現基隆線鐵路凹凸不平、急彎陡坡隨處可見,於是計劃著手改良線路。8月,台灣總督府成立臨時台灣鐵道隊,並進行基隆-台北路線的改良工程,首要便是將獅球嶺段及獅球嶺隧道進行改線,於是選擇在舊線東一公里處另鑿竹仔寮隧道。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3月,竹仔寮隧道完工;同年同月,獅球嶺隧道舊線從此廢棄,僅通車7年即走入歷史。廢棄後,不久變成公路隧道,成為基隆與八堵間的旱路交通捷徑。板車、牛車、商旅等多取道此處,前往八堵基隆河岸渡口,搭乘著平底舢舨,順著急流下抵台北。



為何短短200多公尺需費時30個月?乃因南北地質不同,南鬆軟北堅硬。隧道南端拱頂為石材,北端則為磚材,兩邊岩壁則屬砂岩,除地層結構複雜外,也因聘請英、德工程師為顧問,開鑿工程由南北同時開挖,造成接續上的差距,隧道中以磚或石塊砌成半圓拱,直徑約4公尺,內部路線呈弧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由於該隧道地理位置隱密,因而闢建軍事管制區,並將南端隧道出口劃為管轄範圍。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八堵油庫選擇設立此處,由空軍官兵管理八堵油庫,軍方在安全考量後遂決定封閉隧道,僅留北端隧道出口30公尺段。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隸屬於交通建築,是臺灣第一個被列入古蹟的鐵路建築物。[2]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8月,採原貌修復方式進行整修,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5月完工。基隆市政府與軍方協調,在兼顧軍方油庫安全下,於同年12月20日開放民眾進入隧道參觀。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5月8日,因隧道壁體有磚石風化掉落情形,為維護遊客安全,基隆市文化局宣佈暫停對外開放。



 



隧道口有一些導覽說明



隧道內的半月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