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塊近乎透明的人造牛排,筋絡分明,在培養皿中顫動。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馬克‧波斯特博士正率領團隊,為創造史上第一塊“人造肉”而晝夜奮戰。


 



 


  人造的肉類並非真正產自動物的身體,但不同於模仿肉類的豆製品,它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肉。波斯特利用幹細胞離體培養技術來“製造”肌肉組織。他將取自動物體內的幹細胞放入適宜的培養基內,得到健康生長的薄片狀組織。將約3000張“肉片”疊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實驗室製造的脂肪,就能做出一塊人造牛排。波斯特介紹說,做成漢堡大小的第一塊“人造肉”,需要25萬歐元。


 



 


  早在80餘年前,科學家就已萌生製作“人造肉”的主意。但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實現。人造肉要想被視作真正的“肉”,有兩道關卡要過:第一是生產過程必須高效,能比擬養殖豬牛羊的效率;第二是味道和口感必須與現有肉類一模一樣。細胞自然生長看似是十分簡單的過程,其實體內適宜的環境是很多系統共同發揮功效產生的結果,想要在體外重建這樣的環境是極其困難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2030年,世界養殖業的肉類年產量將會從1997年-1999年的2.18億噸增加到3.76億噸。但與世界人口的增長量相比,這樣的增幅顯然是不夠的。此外,養殖業也是眾所周知的低效率產業。人們目前在使用50%耕地面積飼養牲畜,但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卻令人失望,每消耗100克植物蛋白,只能製造出15克可食用的肉類。而人造肉類的普及很可能解決上述問題,幫助人類節約數量龐大的資源。


  盡管前景廣闊,將人造肉類從實驗室裏端上餐桌仍然十分困難。不僅因為其成本高昂,更因為目前的成品根本就令人毫無食慾。人造肌肉組織中不含血液,呈白色。據一位大膽嘗試的俄國記者說,味道也不怎麼樣。波斯特承認人造牛排還不夠美味可口,但他確信,只要加入適量的種類合適的脂肪,再注入一些血液,讓人造肉具有顏色和鐵元素,便可以在外觀和口感上與真肉相媲美。


  今年10月,一位知名大廚將在全球媒體面前烹飪波斯特培育的“人造肉”。屆時,一切謎團將會揭曉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