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港水仙宮&笨港天后宮

笨港在乾隆時期是臺灣重要港口,居民為祈求商運與航運,便建造了笨港水仙宮、古笨港天后宮及笨港協天宮三座大廟,其中水仙宮是乾隆四年(1739年)建在九莊笨港街上。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笨港貢生林開周鳩資購材拓建。 嘉慶八年(1803年)笨港溪洪水,此後笨港街分為笨南港與笨北港。當時水仙宮與協天宮洪水毀去、北港碧水寺也被沖毀。嘉慶十九年(1814年),眾匠師利用部分尋獲的建材重建水仙宮於現址,規模有兩個大殿和左右廂房。今廟方留有嘉慶年間「日月爭光」匾額和一對蟠龍石柱。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增建後殿,奉祀笨港協天宮的關聖帝君。建築成為三進四殿兩護龍,四殿各為三川殿、拜殿、正殿及後殿。1948年再次整建。 1961年,奉祀南瑤宮創始者楊謙後人所祭拜的媽祖神像。1985年列為二級古蹟,後遭颱風侵襲,於1990年至1992年大修成現貌。2002年10月10日,媽祖像因笨港天后宮完成興建而遷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笨港水仙宮 笨港天后宮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