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丁宅

百年前,佳冬鄉張家商樓(張阿丁宅)曾經是六根村最繁華的商店,可惜一度荒廢破敗、牆倒頂塌,在民間與政府合力搶救下,歷時三年終於重現它身為「佳冬最美麗轉角」不僅找回歷史的記憶,更延續地方人文。 張家商樓創建於1910年代,是佳冬唯一雙層的傳統紅磚樓房,位在清朝時期最繁榮商街交易地帶的冬根路與西邊路口,它曾是水產、甘蔗交易的販賣空間,也是居民生活必需品採買的雜貨店,民國57年張家擁有全村第一台電視機後,每到傍晚張宅門外還擠滿了來看楊麗花歌仔戲的村民,是極具代表性的臨街常民文化建築。 百年張宅因後人疏於管理維護,漸不敵歲月風霜,損壞情況越趨嚴重,八八風災後屋頂甚至出現坍塌。2011年4月由六根子弟曾貴海醫師、在地文史團體等人士發起搶救張阿丁宅行動,從募款到取得張宅所有權,再由客委會縣政府及客委會補助740萬元經費修復完成,歷時三年。 修復後的張家商樓仍維持原有面貌,古色古香,屋內一角規劃為臨時接待及商品展售區,重現過去商樓的功能。曹縣長等人入屋內參觀,看到低矮的屋簷,曹縣長還客串一下導覽解說,手一伸就碰到屋簷「這是為了防風」,置身其中可以懷想古早時光。發起人曾貴海醫師表示,張家商樓是地方的文化財,大家出錢出力把它保留下來,未來除了提供奉茶、展示等服務,將有文史工作者進駐協助導覽,希望成為民間的文化中心,讓遊客能夠更認識佳冬。

蕭家古厝

蕭家古厝(三級古蹟) 蕭家是早期佳冬大戶,當時人丁眾多,才人輩出,其宅第所在被喻為上乘龍穴,建築至今還留存有古厝、步月樓、洋樓、碾米廠等,其中古屋和步月樓被列為三級古蹟。 蕭家古屋,面積四千多平方公尺,共有五十多間房間,可容納近百人居住,是全台灣唯一的客家五進大屋古蹟。 蕭宅的大門帶有巴洛克風格,空間佈局是一種回字形的圍籠式格局具防禦功能,見證六堆客家的族群住宅特色。佈局有五進堂屋和四個內埕,左右對稱。宅內第一至四堂有百年以上歷史,第五堂則為日據時期增建。屋頂由前而後逐漸加高,以第四堂最高,登堂入室步步高昇,充分反映中國傳統倫理尊卑次序的觀念。 庭院由第一落起逐漸減縮,到第四落時巳是一個幾乎全部封閉的空間,使庭院具有隱私感;內部陳設簡單色彩以朱、黑色為主,屋脊全為馬背型,房間門口掛竹簾等……,都是六堆客家住宅的特色,書卷窗、甕窗、八卦門等古拙的雕飾造形,也是佳冬蕭宅的一大特色。 蕭家原籍廣東梅縣,十九世來台第一代蕭家祖先蕭達梅(清朝嘉慶年間)渡海來台,以釀酒為業,後來又從商改作染布與米殼業而致富,古屋的廚房中,還可看到昔日釀酒的場地。 大屋是仿家鄉故局的格局所建造的,延聘唐山師傅建造,建築材料也從大陸船運來台,大宅的新建工程相當緩慢,從二十世蕭清華(清光緒年間)開始建造,二十一世蕭光明時才完成。

聖蹟亭

敬字亭,又稱聖蹟亭、惜字亭,與蕭家古厝均為三級古蹟,逢道路拓寬,因此見到的敬字亭形成緊臨馬路的現象。在客家地區,用來焚燒字紙與祭祀,與常見之寺廟焚燒金紙用的爐亭不同,表示對倉頡的崇敬之意;民眾將所有大小廢棄字紙收集後,置敬字亭內焚燒,所成的灰稱為「聖蹟」。蕭家古厝之敬字亭建於清朝光緒十六(西元一八九0)年,是六角形四層寶塔寺的建築,第一層供燃燒字紙,第二層供祀倉頡先師、文昌帝君和文魁星君;這是我見過最美輪美奐的敬字亭。

步月樓

位於蕭家古宅南側的步月樓,原本是蕭家的書房兼藏書小閣,至於最外側的圍牆,則連接了佳冬四周密植荊竹叢的防衛缺口,不但地理位置顯要,也是當時蕭家出入的私有城門。

理學第(豫章堂)

因羅家祖先是秀才,所以伙房的門楣上寫著「理學第」。 這個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伙房,當初是五代同堂的大伙房,人丁最旺時有六十多家人居住。 現在各房大多已經遷移到都市發展,只剩兩家人居住,空蕩蕩的伙房更顯得破舊。這個伙房雖然年代悠久,但是在祖堂後仍保有化胎,牆邊的「五行石」依然清晰無損,可作為鄉土教材。

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位在屏東佳冬的六根村冬根路,民國12年完工,為座北朝南的客家傳統建築,宗祠門口有座「太極兩儀池」,是全台僅存的建築造景,原本太極兩儀池與宗祠正門牴觸都市計畫,一度面臨拆除的危機,後因子孫全力守護家產,並申請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才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楊家祖堂

佳冬楊及芹祖堂位於台灣屏東縣佳冬鄉。祖堂在客家傳統建築中是特有的獨立祭祀空間,因此客家俗諺:「祖在堂、神在廟」。 而「嘗」則是客家人說的祭祀公業,如楊雲岫公嘗。 楊及芹嘗成立於明治29年(1896年),大正14年(1925年)改建為四合院建築。後因年久失修,且左右護龍被改建成水泥屋失去原有樣貌。 所幸在子孫數十年奔走下在2006年依原樣式重建,耗時兩年完成。


arrow
arrow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