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山德源禪寺

「自清乾隆五年庚申(公元1740年)創立於茲,迄今二百六十年之久。時稱『清華山觀音亭』,清光緒二十三年受大震災波及成廢墟。民國三年義敏和尚重輪奐 易名「德源禪寺」,二十七年又被震災再度倒塌,三十二年重建,三十年後道場眾盛再建殿堂,五十二年八月破土,五十六年六月峻工。風光明媚,山明水秀,環境 幽美,景色宜人,甚得遠近善信一般遊客之讚賞,可稱正信佛教道場,並附設禪學院,培植人才,發揚宗風。」立碑年代為民國六十六年,由嘉義縣政府刊編為第十七號古蹟維護。 德源禪寺的山門標示:「臨濟宗清華山德源古道場」。山門旁有一彌勒笑臉迎人,左邊路旁有碑寫道:即心即佛覺此身恍到西天。順著山門小徑前行廿公尺可抵殿前。 德源禪寺是很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大雄寶殿居中,左右分別是寮房。寮房雖是參悟作息之處,卻也有個很美的名字,右邊叫作「撥草寮」、「降心寮」,「撥草寮」又接「牧心寮」,左邊叫作「選佛寮」意境十分深遠。大雄寶殿供奉的是華嚴三聖,三聖前各有十二臂觀音一尊、彌勒菩薩一尊,禪機深厚的偈寫著: 德播十方法缽歸來塵不染 源通一脈設經悟到色皆空 大雄寶殿左右尚有兩側殿,分別是右側題有「直入菩提」的「聯芳堂」和左側題有「晏坐般若」的「功德堂」。每一堂口皆配有詩偈一對,唯大殿口的禪偈屬行草體甚難辨認,不克記下殊為遺憾。 大雄寶殿前庭韓國草如蔭十分清幽,兩隻大白象立在通往殿口的石板路兩側,和大雄寶殿匹配相得益彰。順著左側小徑可抵「正眼圖書館」(參玄學舍),續前行可至「華藏寶塔」,塔前有小池塘,蓮葉飄香,旁有涼亭一座,可眺望竹崎小鎮。

吳鳳故居

吳鳳,福建省,平和縣人,清康熙年間,隨親移居諸羅,性行厚毅,勤讀書明義理 年廿四歲任理番通事。位在義仁村的吳鳳故居,首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0年),為典型農村四合院。清康熙四十七年(1780年)閩漳平和縣人吳珠入墾此地,其子吳鳳曾任阿里山社蕃通事,後遇蕃害殉職,後裔子孫於是建造吳鳳故居墓園以紀念之。 吳鳳故居就是吳鳳公廳的所在地,是棟台灣式的三合院,其貌八面玲瓏、紅柱朱瓦,就像是個位處偏僻的小鄉鎮一樣的寧靜。右手邊是吳鳳的公墓,左手邊則是清華山德源寺,就在故居的門前立有兩個柱式洗石子牌坊,牌坊內題有「吳鳳公故居」,而外題則是「阿里山忠王」。這個建築物有三層護龍,正廳供著的是吳鳳的騎馬像,像的背面立著的是觀音畫像,而在畫像的上方則懸有日治時代所留下的「流芳後世」、「殺身成仁」的匾額,和清嘉慶六年的古匾額,可惜的是因為古匾的年代久遠字跡早就看不清楚了。

吳鳳公墓

吳鳳墓園位在吳鳳故居的後山,相距約三百公尺,墓前為石階梯,周圍樹木林立。備受爭議的吳鳳在中埔相汴頭村遇害身亡,並將墓園設立於此,後於民國四十五年時將其墓園遷至吳鳳故居後方,並由當時的總統嚴家淦先生於吳鳳墓碑上題有「義人吳鳳公之墓」。

灣橋鐵道公園

灣橋地區為外來人口遷入眾多為人口密集地區,但相對地休憩空間較為缺乏,以阿里山小火車為特色,位於台159線竹崎灣橋路段旁的竹崎灣橋鐵道公園於96年10月22日完工驗收,由縣府移交竹崎鄉公所管理,提供社區居民一處休閒綠地。


arrow
arrow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