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至四十八年元月十三日,公元1958至1959年


前言
中共建政後,共軍曾經數次對我強攻,但均無法得逞,而金門的存在,對中共政權進犯台澎,實是一大障礙,中共深深了解到要佔領金門並非易事的事實,故而在沿海積極佈署,隨時準備擒取金門。
  民國四十七年七月,共軍完成大陸沿海機場的興建,鷹廈鐵路亦開始通車,共軍調動頻繁,顯示有大舉進犯金門之勢,鑑此,在砲火中成長的金門全島軍民乃全面進入備戰的狀態。
民國四十七年七月十四日,伊拉克政變,英美兩國隨即進兵黎巴嫩與約旦,俄帝叫囂英美侵略,中東局勢日益緊張,中共當局乃於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增加兵力,以謀攻臺而與俄帝相呼應。七月十五日,我參謀總長王叔銘上將宣布臺澎及金馬前線,進入緊急戰鬥戰備。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四日期間,赫魯雪夫與毛澤東在北平會談,隨後金馬當面,共軍即活動頻繁,顯有蠢動跡象。八月二十日,先總統蔣公親自蒞臨金門視察,召集高級幹部,面示機宜,全體官兵均積極加強戰備,隨時準備迎接戰鬥。
  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八月廿三日傍晚六時三十分,金門對岸的廈門、深江、圍頭、蓮河、大小磴等地火砲三百四十門,突向我金門島群展開瘋狂式的攻擊,作地毯式濫射,頓時彈如雨下,塵土飛揚,兩個小時內連續發射了五萬七千五百餘發砲彈。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自此拉開序幕。
中共這次砲擊,顯然是經過週密的設計,最初砲擊的目標在金門防衛司令部,結果造成了包括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三名副司令官的殉職。在第一天晚上,因砲擊身亡的國軍守備部隊,就達九十二人,受傷三百多人,自是連日砲戰,激烈空前。
  前後歷經四十四曰,共軍火炮向我金門島群發射了四十七萬四千九百十一發砲彈,企圖以其優勢的武力摧毀金門,迫使我軍民自動放棄金門。共軍在此戰役中係採集中火力,行奇襲性之摧毀,故自砲戰伊始,共軍對金門工事陣地及鄉村房舍,均作猛烈破壞,續以強烈的砲火轟擊機場、碼頭、斷絕海空運補。九月十八日至十月六日,更實施全面封鎖的策略。
作戰經過簡述
八月廿三日下午六時三十分(夏令時間),金門當面共軍各型火砲約三四0餘門,以奇襲方式,同時向我金門全防區實施瘋狂射擊,重點指向指揮所、觀測所、砲兵陣地及各重要設施。六時三十七分,我砲兵即予還擊,七時四十五分,敵砲兵部份被制壓,九時十分,射擊完全停止。在兩小時餘之砲戰中,共軍發射五七000餘發,國軍亦發射三六00餘發。是日砲擊開始時間,正值國軍官兵睌餈時間,一時猝不及防,致傷亡官兵四00餘人,金防部三位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亦不幸重傷不治殉國,國防部長俞大維博士當時正在金門視導,亦不幸頭部輕傷。
八月二十四日,共軍更出動海、空加入戰爭,而面對國軍海、陸、空聯合應戰,卻始終未能得逞。幾乎是同一時間,共軍再度向我猛烈射擊,其射擊目標,除國軍反砲戰陣地外,大部指向機場和料羅碼頭。國軍則針對我機場及料羅碼頭危害最大之敵砲兵陣地,集中火力,予以摧毀性之射擊,獲致豐領戰果。
自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五日之間,雙方皆有不等程度之砲戰,惟九月六、七兩天,敵砲全日沉寂,即使我於九月六日,曾向廈門島江頭附近共軍營房,射擊六0發,及七日,小金門砲兵,向石冒頭以北地區射擊宣傳彈二0發,共軍均未予還擊。但九月八日,共軍即打破兩天來的沉默,向我金門群島,瘋狂射擊五三三00餘發,其重點指向我新頭碼頭,致我運輸艦美樂號中彈被毀。我砲兵於下午一時三十分開始還擊,共發射一0一00餘發,迄六時三十分,敵砲受壓制而停止射擊。
九月十八日,共軍改採封鎖手段,加強砲擊,國軍砲兵亦不甘示弱,實施反砲戰,進行制壓及破壞射擊,且由於美國適時援助八吋榴彈巨砲〈上可裝載核子彈頭〉,更如虎添翼,予共軍相當程度的重創。二十一日,第二梯次同型火砲數門,也安全運抵金門,二十六日起,該等火砲參加對圍頭地區之砲戰,收獲重大戰果,二十七日,第三梯次牽引式八吋榴砲於清晨安全登陸,於是金門反砲戰火力大為增強。
砲戰至十月六日,共軍砲擊數已達四十七萬餘發,仍無法達成封鎖金門的目的,中共當局於十月六曰凌晨,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經由新華社宣稱「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砲擊七天」。十月十五日,又宣布再延長停火兩週,惟至十月二十日下午,共軍以美方軍艦參加對我運補船團護航為藉口,又宣布停火無效,並於當日下午四時開始,恢復砲擊,迄黃昏時止,共射擊一一五00餘發,我砲兵亦於下午五時集中七個營之火力,予以迎頭痛擊。
十月二十五日,彭德懷又宣布「對金門每逢雙日停止砲擊」,自此開始,展開其「單打雙停」之伎倆。自十月二十七日至十一月一日,敵砲兵每逢單日向我發射數百發砲彈,我方也予以適當之還擊。惟十一月三日晨六時起,至黃昏止,敵砲又向我發射三九000餘發,我砲也予以還擊五五00餘發,自此以後,每逢單日,皆有不等程度之砲戰(自數十發至數千發)。至四十八年元月五日,敵砲又向我展開大規模砲戰,共射擊三三000餘發,我也還擊一0八00餘發。
元月八日至十五日,一連五天均無戰事,十五日,共軍突又作零星擾亂性之射擊。
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則僅有小規模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亦常利用單日,對敵作零星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於大規模之砲戰,則從未再發生。
八二三砲戰之後二年(西元1960年),中共又發動較小規模的「六一七」、「六一九」砲戰,爾後採「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砲,直到民國六十七年(西元1978年),才正式宣告砲戰時代結束。
金門砲戰期間,我海軍發揮以寡擊眾之英勇精神,痛殲敵海軍,共擊沉敵魚雷快艇二0餘艘,擊傷四艘;擊沉敵大型砲艇兩艘,擊傷兩艘。尤以九二海戰,我沱江艦全體官兵表現最為英勇,戰果最為輝煌。
亙砲戰全期,我空軍共出動各型飛機九0九四架次,執行各種任務,先後與敵機遭遇共發生十二次空戰,擊落敵米格二十七型機三十二架,另擊傷及可能擊落十三架,戰果至為豐碩。砲戰全期,對金門運補作業,我陸海空三軍合作無間,從海上、從空中,冒敵人濃密砲火,出生入死,圓滿達成任務,金門持續戰力賴以維持,贏得輝煌勝利。於金門砲戰期間,前總統經國先生曾九度蒞臨金門,每次來去,總是一頂鋼盔,一襲夾克,其平易近人的風範,無視敵人砲火的無畏精神,感召了金門戰地的全體軍民,憑添了無比的精神戰力,終於粉碎了敵人一舉擊毀滅金門,然後犯臺的迷夢。
結語
四十四天的砲戰期間,金門地區落彈近五十萬發,平均每一平方公里落彈三千一百六十發,這是史無前例的。而金門在每一寸土地被翻起了一遍的情況下仍能屹立不搖,也贏得了國際間的注目和讚揚。
 「近五十萬發砲彈,打在一七八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上,史無前例!砲戰後,島上軍民將破彈片揀起來堆成一座小山,賣給煉鋼廠,為金門防衛軍帶來了六百多萬台幣的福利金,也是史無前例!」時任金門司令的胡璉將軍為此役的殘酷作了明證。
八二三砲戰勝利,使共軍龜縮於廈門港內,再不敢越雷池一步,徹底地粉碎了其欲以武力犯臺的迷夢。金門成為舉世聞名、馳譽中外之反共堡壘,屏障了復興基地的安全。先總統蔣公在民國四十八年國慶文告中說:「這一戰役,因其戰場之特殊,與戰績之奇異,實已創立了中外戰史之特例,顯示了中華民族永不為專制暴力所屈服之精神。」可知八二三砲戰勝利,關係國家生存與發展至深且鉅。


號稱「第二次台海危機」的八二三炮戰在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開打以後,接連
著四十四天,中共發射了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這場戰役發生迄今已經四十三年了,作
為捍衛台澎金馬的指標戰役,它在中華民國國軍戰史上是重要的一頁,特別是與古寧頭
之役不同,台籍戰士在此戰役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除了官方的宣傳外,八二三砲
戰確實對於以後台灣歷史的發展,台、美、中三角關係的互動,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解放台灣」的政策都有相當的影響。在八二三炮戰四十三週年前夕,本報「台灣歷史之
窗」特別邀請政治大學歷史系薛化元教授執筆,探討這場戰役發生的始末與其代表之歷
史意義。


炮戰發生始末


所謂八二三砲戰並非只發生於一天,實際上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華人民共和
國人民解放軍與數百門大砲於當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進
行密集性的砲擊起,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砲戰並持續到一九五
九年一月七日。總計人民解放軍向金門等地砲擊的數量超過四十萬枚,無論數量或是密
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可佔一席之地,由於砲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史稱「八二三砲戰」
,又由於這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台海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也有稱為「第二次台海危
機」者。



美方支援穩住戰局


砲戰發生之後,為了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強烈的攻擊,美國國防部在次日旋即發表第七
艦隊在台灣海域進入戰鬥態勢,此後第七艦隊除了協助我國海軍補給團赴金門補給外,
並且與空軍、海軍陸戰隊、陸軍舉行一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並派駐F-104A星式
戰鬥機及勝利女神飛彈營至台灣,同時也在台灣成立作戰指揮中心。而為了直接有效壓
制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持續砲擊,美國軍方並且提供火力強大的新型「巨砲」至金門,果
然在其後雙方的砲戰中充分發揮其功效。在美方的協助下,中華民國軍方雖然在八二三
砲擊當日遭到嚴重的損失,包括金防部副司令官吉星文中將等殉職,不過終究可以在火
力上與人民解放軍抗衡,甚至進而可以壓制其火力。更重要的是,人民解放軍若意圖佔
領金門,除了必須在地面強大火力掩護外,也必須取得金門上空取得制空權,才可以遂
行兩棲登陸作戰。可是自當年九月起,持續在台海及金門島發生的空戰中,國軍持續取
得制空權,並擊落二十多架米格戰鬥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明顯地無法取得制空權。由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如原先計畫般占領金門,而美國方面亦迫使蔣中正總統從金門、馬
祖撤軍,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思考如何解決台灣問題上,出現政策上的大轉變,也影
響了以後台灣海峽兩岸的互動關係。


 


美方的立場與中共高層的政治考量



實際上,在一九五○年代,縱使台灣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方對於條
約是否及於金門、馬祖等外島,始終沒有明確的表態,而且也提出中華民國政府從金馬
撤軍,以營造國府與北京政權的中立地帶,來架構雙方的統治領域與國際定位。而在八
二三砲戰發生以後,美國雖然採取一連串積極協助中華民國行動,但是國務卿杜勒斯有
意藉此讓中華民國軍隊產生自外島撤軍的意向,最晚在同年九月三十日便已公開提出。
此一意見當然不為蔣中正總統所接受,而於十月一日正式公開表示反對自外島撤軍。相
對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高層,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亦開始認真思考,若是持續
過去原有的戰略,繼過去先後攻佔海南島、舟山群島、大陳之後,進而取下金門、馬祖
。因為縱使人民解放軍能在這些軍事行動中,順利佔領國軍駐防的中國大陸沿海諸島,
則中華民國統治的領土將只剩下台灣本島,在地緣上便與中國大陸完全脫離關係,如此
一旦出現美方計畫的國共雙方「跨峽而治」的現象,可能導致台灣獨立的局面。因而中
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表示,基於前述政治上考量,就改變原有的政策,決定要不就台
、澎、金、馬一起攻下,否則也不各別取下金門、馬祖等外島。此後,人民解放軍宣稱
對金門採取「單打雙不打」的策略,實際上卻只呈現戰術上人民解放軍無法施展的事實
,而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軍事騷擾。



我方輝煌的戰果(站長加的)


 


砲戰間,國軍為突破中共砲擊封鎖,實施反砲戰,進行制壓及破壞射擊,計擊毀中共砲


陣地,汽油庫等各種工事215座,摧毀各型火砲131門,擊沈各型船艇107艘,毀傷中共飛機


33架,尤以料羅灣海戰,台海空戰,空軍以一擊十,充份發揮以寡敵眾的精神,最後中共知


道無法封鎖海空運補,且彈藥也無以為繼,乃提出停火和談。



當然,前述現象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高層,思考國際情勢的
改變,而提出所謂「不再取下金門、馬祖」的政策。但根據當時的資料顯示,人民解放
軍可能也已經無力佔領金門。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說法,似乎也有意忽略其軍
事力量不足的問題。實際上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國軍制空權的取得乃
至砲兵的火力戰方面,事實上已經使人民解放軍無太多施展的空間。


雙方由軍事戰場轉移至國際政治舞台



無論如何,由於八二三砲戰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放棄逐一攻占沿海島嶼的計畫,
因此台灣海峽的形勢,實際上已經固定為冷戰的軍事對峙局面,欲以戰爭形式消滅對方
,基本上已不具可行性。因此,縱使發生武裝衝突,也只是零星的事件,雙方的主要對
抗戰場實際上已轉移到國際政治舞台,這當然是八二三砲戰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層
所使料未及。在另一方面,當年十月二十三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蔣中正總統發表聯合
公報,雖然提及金門、馬祖等外島的防衛問題,另外也正式提出反對以武力主動反攻大
陸的可能,這也影響了台灣國內政治局勢的發展。既然武力反攻大陸也欠缺足夠的空間
與邏輯上的可能性,則要求政府在台灣加強落實民主、法治的訴求便較過去積極,包括
立法委員齊世英提出要求採取精兵政策,或是省議員李萬居在省議會的總質詢中要求立
法委員全面改選,皆是與此一歷史發展有關。至於當時自由派的代表雜誌《自由中國》
不僅更加明確主張:國民黨主政下的政府延續過去以武力反攻大陸的可能已然降低。因
此在武力「反攻大陸」幾無可能的前提下,更積極促進台灣自由、民主的追求,這也是
八二三砲戰對台灣政治所產生的意外影響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