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事件,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1787年1月16日因臺灣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天地會領袖林之叔伯,林爽文率軍劫獄反抗,號稱50萬眾響應,1月18日(陰曆11月29日)攻下彰化,殺臺灣知府孫景燧,進駐彰化縣署,自稱「盟主大元帥」。1月20日(陰曆12月1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眾響應,殺淡水同知。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塹城。建號「順天」,往南攻打諸羅等地,福建陸路提督署台灣兵備道柴大紀力守。鳳山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亦集眾起兵響應,至2月全台除南部臺灣府、諸羅,中部海港鹿港外均陷落。


抗清初期
閩浙總督常青聞變急派福州將軍恆瑞、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和福建陸師提督任承恩率清軍4000人征台,先後收回諸羅縣城、鳳山縣城,不久即於4月23日(陰曆3月6日)再被莊大田攻佔,雙方形成拉鋸戰。(常青初視師,戰無功,承恩、仕簡以誤軍機坐斬,台灣平,赦出獄;仕簡至狼山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東南海邊) 總兵,承恩亦至副將)。使清廷命常青為督師調並浙江、廣東清軍一萬多人親自渡台,隨後又增加七千人;雙方對峙在台灣府城,此時林爽文率軍反攻諸羅縣城,雙方僵持五個月。


抗清後期
後來清廷又派陜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共率綠營兵8000於12月10日(陰曆11月2日)自鹿港登台,上岸後再招台兵6000共14000 兵力,與林爽文30000兵力,雙方大戰於八卦山。福康安先後收彰化、諸羅。爽文敗走集集、水沙連(今南投縣魚池鄉)等地。1788年2月10日福康安令人說服當地原住民(南島語族)於老衢崎(今苗栗、竹南一帶)生擒林爽文。


此事清廷僅派軍不足4萬,費時一年四個月平定,之後清皇乾隆為了「嘉」獎諸羅義民「義」舉,而將諸羅改名「嘉義」。



十全老人,乾隆將平臺民變一事,列入十全戰功。


天地會早先領導、發號司令中樞在台灣;歷經林爽文事件以後,天地會領導權由台灣轉移至中國大陸內地。



清朝統治台灣212年中,台灣出現了不計其數的起義事件,正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追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兩個理由:


1. 台灣的漢人祖先大多來自福建、廣東一帶,此兩地民風向來強悍。而有許多先民是跟隨鄭成功部隊而來,在明鄭滅亡後,民族意識仍根深蒂固,念念不忘自己是明朝遺民。因此在潛意識中自然地排斥滿清政府的統治。


2. 滿清認為台灣乃邊陲之地,因此對台灣的建設非常漠視,且來台的文武官員偷安苟且,政治腐敗。導致民不聊生,反叛頻傳。


在眾多反叛中,以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事件最大。其中,林爽文事件幾乎席捲全台,戰事期間超過一年,直到乾隆皇帝派協辦大學士福康安率軍來台後才平定。
林爽文是福建漳州人,由於家鄉謀生不易,隨父母親來台謀生,居住在當時中部的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市)。1782年,中部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漳泉械鬥、再加上諸羅縣雷公會與添弟會互鬥抗官拒捕,餘黨前往投靠林爽文。新任的彰化知縣俞竣到任後,主張嚴辦林爽這導致了林爽文在1786年起事反清。直到乾隆皇帝派福康安來台才平定此一事件,乾隆皇帝還將平定林爽文列入「十全武功」之一。


林爽文事件,對台灣留下了以下的影響:
1.漳籍漢民吳沙配合官方防堵林爽文餘黨由後山北竄有功,賜號武信郎,並得以招眾擴墾三貂,促成日後進入噶瑪蘭開發。
2.林爽文遠親、霧峰林家的始祖-林石一房,因為怕受波及避難至霧峰。
3.台灣平埔原住民熟番丁協助平亂受封分得山界新領地,並擴大加入清朝軍事防務屯防,引起部分遷動分散力量加速漢化命運。
4.北部地區客家族群組義民軍協助清軍抗亂剿平林爽文事件,戰死二百餘人被埋新埔枋寮,成為客家獨有的義民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