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半島舊稱「旗後半島」,是高雄最早的發祥地,也是高雄人心中的一塊寶地,位於高雄港西側,為一海外沙洲,長約11公里、寬約 200 公尺,銜接高雄與旗津的過港隧道通車後,海底隧道的景觀,即成為旗津重要的旅遊景點。


旗津,彷如遺世獨立的海角一樂園,可以稱得上是高雄的觀光旗艦,島上唯一的一座旗尾山,正巧外觀就像一艘超大型的船艦。搭乘渡輪前往旗津只要幾分鐘的航程,城市與港灣的浪漫風情盡收眼底,狹長型的島嶼幾乎整個被海岸環抱,充滿著陽光與熱情,是極具發展潛力的觀光度假勝地。因此,旗津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基礎之上,想必有足夠條件將之打造成為海洋首都的觀光旗艦、台灣的觀光大島。


   私人渡輪目前只搭載乘客



 旗津渡船頭的渡輪可搭載機車



裡面滿滿都是人,機車15元,每人10元



船要離開渡船頭了



旗津三輪車



到達旗津了,很多人在岸邊釣魚



前面是西子灣



有一艘遊艇



也有軍艦



往旗後燈塔的步道



剛剛那艘遊艇也駛離港邊



很美的西子灣



這邊遠遠可看到中山大學



另一邊可看到85大樓與高雄港



那艘遊艇張帆了



有發現一隻白色鸚鵡



遠遠可見渡輪的航線



這裡已是旗後燈塔了,美美的視野



遠遠可看到剛來時在岸邊釣魚的人群



燈塔大門是白色的牆



燈塔也是白色的,有地中海的感覺



旗後山上屹立一百二十幾年的旗後燈塔,磚造八角形巴洛克式的白色建築,一閃一滅孤單的身影,在許多人心目中,依然有著難以抹滅的記憶。



中山大學校門口的停車場



遠遠可看到高雄市大樓林立



這邊形成一個港灣



一些人站在防空洞上面



很美的燈塔



再拍一張



離開的門口



門口下的階梯



往旗後砲台的路上看到有軍事隧道



這好像是日據時建造的,有很多人在此塗丫



 



這裡有天線設置



很老的榕樹



樹枝錯綜複雜



樹根盤根錯結



軍事碉堡



這裡已是古砲台了



整個旗津民房



遠眺旗津海岸視野極佳



砲台大門上方



兵房是為讓駐守的士兵能有精神上的寄託而設立。



旗后砲台南區營舍的房間中,有一間面朝南方的小營房,靠牆壁處有一張磚砌的供桌,作為官兵祭祀神明之用,雖無神像保存下來,不過依民間的習俗,推測可能奉祀的是被視為戰神的關聖帝君,也就是關公的神像。            



旗后砲台是國家二級古蹟,位於旗津區旗后山。山高而陡,為珊瑚岩,砲台的結構形狀呈「目」字形,大門為中國式的八字型入口,砲台的城門石坊上書有「威震天南」四字,磚牆上有磚砌的囍字,入口牆上有磚砌成的『囍』字,在台灣砲臺古蹟中,極為少見,頗具傳統吉慶象徵意義。牆面有蝙蝠刻紋,厚牆內側為兵房,整個旗后砲台可約略分為三區:北區是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 南區兵房。兵房上方有砲座四座,主要建材為鐵、水泥及紅磚,磚牆採用「人」字砌法,中區台階有花紋,且每階磚砌方式皆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



旗后砲台由當時淮軍提督唐定奎與副將王福祿先後督造新砲台,並聘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分兩處,在旗后山上者「威震天南」,在鼓山者即為「雄鎮北門」(在西子灣側)。



大門採暗紅色很討喜



紅磚砌成的圍牆



旗后山扼守高雄港口(打狗港),早在清初康熙年間即設有營汛砲台鎮守,並設有大砲六尊。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打狗開港與外人通商,使得旗后砲台軍事地位更加顯得重要。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欲加強台灣海防,遂有砲台之興建。



很多來參觀的遊客



砲台的掩體



砲台的位置



港灣燈塔



遠遠有很多船隻準備入港



到了旗后砲台,除了欣賞歷史古蹟外,較為重要的是砲台所鋪的各式各樣的花磚,可以多多注意階梯以及牆壁,你會發現它們的排列方式幾乎都不相同喔!就連對稱的階梯也不盡相同喔!



砲台樓梯的紅磚線條



砲台視野極佳



砲台內的通道



海岸公園



旗津區為一帶狀沙洲島嶼,小小的島擁有四面臨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東北端緊鄰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高雄港區,西南端直接台灣海峽,不論開車或乘船都可以欣賞不同的海岸景觀。喜歡享受清涼海風吹拂,可以到景觀特殊的風車公園;熱愛游泳玩水,海水浴場是不錯的選擇;海岸公園園區,很適合情人與親子同遊;偏愛海邊夕照晚霞



大船要駛離碼頭了



離開期後砲台的步道



有一些軍事山洞



踩風大道-沿著海水浴場的海岸線往西行到底,順著旗後山旁邊的小徑來到隧道口,穿過幽暗狹長的的隧道,金黃閃耀的夕陽映入眼簾,前方不正是船隻出海港的方向。略顯斑駁的紅色燈塔,依然盡職地指引方向;滿載貨品的大型油輪,看似不定時的忙進忙出。



隧道口



隧道內



出隧道可看到紅色燈塔



奇形怪狀的岩石



這邊有淺灘



隧道出口到港灣燈塔間有管制,還是有人越過此走走



隔著如船艦般的旗後山山麓,隧道口的這一端,是旗津環境最幽靜、空氣最清新的地方,也是本地人運動健身的最佳去處。



斗大的金色“旗後教會”字樣,就掛在熱鬧的廟前路磚紅色磁磚壁面,跟印象中典雅型式的教會相去很遠,心中不免懷疑是否找錯地方?沒有自信地往裡面去一窺究竟,原來,不太起眼的門面其實是後門,隱身在背後的巴洛克式造型建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1935 年由巴克禮博士所建造,就是旗後教會現在的禮拜堂,迄今已有 70 年的歷史,是旗津基督教主要的信仰中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台灣醫療傳道第一人馬雅各醫生, 1865 年就是從打狗的旗津登陸,今年已滿 140 年,算是頗有來歷的旗後教會前身。



教堂



馬雅各醫生雕像



自古以來,台灣人通常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生活在近海的人,自然有很多依海而生的漁民。在旗津,天后宮可說是漁民們的精神堡壘,經常可見很多人頂禮膜拜、祈求平安,常年香火鼎盛、終年不斷。媽祖守護祂的子民,已超過三世紀之久,不論你信或不信,走進天后宮,至少也感受一份宗教莊嚴肅穆的氛圍,或是用心聆賞三級古蹟的古樸之美。有任何祈求,總是心誠則靈,但願大家都能如願以償、心想事成,願媽祖保佑你
 




燈籠高高掛



許願池



過年遊客如織



海岸線的噴水池



很多人喜歡玩水



海岸風情



椰子樹隨風飄逸



兒童遊戲區



海岸線都是黑沙



崩陷的防波堤



拱門造景



 



魚杆造景



拱橋



夕陽下的船



造形涼亭



排排石樁



中洲三路往374巷轉進去,一樣櫛比鱗次的矮房舍,一如旗津半島的其他村落,也一樣有廟宇和金爐,但廟名卻叫「蔣公報恩觀」,進入廟內彷若進入小型蔣公紀念館,有蔣公坐姿銅像和國旗、黨徽,但卻燒香、燒金紙如閩南習俗,這可不是俗稱「中正廟」的中正紀念堂,而是真正的蔣公廟。原來這裡是大陳新村,住戶幾乎都是大陳島撤退的榮民,因感懷蔣公德澤,特別蓋紀念堂,又融合本省廟宇風俗,將蔣公神格化,形成一個特殊的廟宇及社區文化。



貝殼館前的日晷



拱門



旗津貝殼展示館為全國最大的貝殼館,位於旗津海岸公園的遊客中心二樓,也是東南亞洲最大的貝殼館,展示館由高雄人黃葛亮先生所無償捐贈的近2000種貝殼,有世界最大的二枚貝,也小如米粒的龍宮貝、活化石的鸚鵡螺、珍貴的象牙貝以及各種色澤光采、鮮艷難得一見的貝殼,讓你大開眼界。



走道一景



掛上竹簍的枯樹



咖啡座



海岸風情



樹根造景



樹根藝術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其實它是原本的『二十五淑女墓』,顧名思義,就是這兒埋葬著25位雲英未嫁的女孩。我想有些人以前曾經來拜訪過這兒,但以前的建築物,給大家是比較傳統的觀感,甚至有些不明就裡的傳說!其實以前就會有一些當地的居民聚集在這裡活動、唱歌,並無傳說中的一些現象!希望大家能以更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人生中的無常,我想才是重新改造這個旗津景點的意義所在。



市政府非常用心的在改造旗津當地的景觀,真是用心良苦!用一朵蓮花來代表女性的溫柔婉約,意味著出汙泥而不染的暗喻,真是恰到好處!而折下的花瓣,代表著對這些女性的惋惜...,著實令我不僅動容!畢竟每個女兒都是父母親的寶貝!



風車公園對面滿滿是風箏



旗津風車公園位於高雄市旗津海邊占地廣達七公頃,於2003完工啟用,遊客經過港隧道進入旗津後便可看見道路左側豎立著幾支大風車,相當容易引起遊客好奇而駐足觀賞,旗津風車公園是全國第一座兼具休閒、觀光與環保的風力發電休閒公園,公園內設置了七座三葉式風車,造型相當獨特,每天利用風力發電所產生的能源有七萬九千瓦電力,電力足以供應公園的照明約四個小時又廿分鐘。


遊客來此放風箏 



夕陽淡淡餘輝



公園內的魚造景



貝殼造景



到處可見風車與風箏



遠方歸航的輪船



小黃你也來了



風車特寫



第二港口附近的碼頭



高字塔位於高雄市旗津區,還有另外一座位於紅毛港,但由於紅毛港的遷村計劃遲遲未完成而荒廢至今;高字塔於西元1967年建造,為了管制進出港口的船隻,於第二港口設立的高字形信號台,高字塔共有4層樓,是旗津地區相當明顯的建築標的,加上周邊旗津著名的旅遊景點,更是高字塔民眾旅遊的好地方。



裡面是咖啡廳,有賣簡餐



民國64年隨著高雄港第二港口的完成開闢,旗津半島變成「孤島」,因旗津區高雄港內側規劃為第四貨櫃中心,必須有對外聯絡之快速道路,以利貨櫃運輸之實效,且渡輪已不足以解決交通的需求,所以決定興建過港隧道。

  民國73年正式通車的過港隧道,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使用年限50年。海底隧道長1550公尺,以沈埋管施工方式將隧道置於水深14公尺的海底,其上方正是寬440公尺的高雄港第二港口主航道,雙向各有兩線汽車道及一線機車道,現在已不收費。

  過港隧道主要水下涵洞是由6節沈埋管所組成,先在陸地上以乾船塢施工製造,兩端開口用鐵片密封起來,在兩側聯絡坡道及海底地基完工後,以駁船將沈埋管拖至適當位置,打開預留之孔洞讓海水進入而沈入海底,以特殊柔性接頭接連6個沈埋管,然後密封孔洞,由兩側聯絡坡道逐一切開鐵片、抽乾海水,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就完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