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迎來了超大的陸客旅遊團,臺灣商家大陣仗、細安排,仔細到專門培訓服務人員學習大陸用語,大陸網友看了卻說“好笑”!


一位網友說:“比如滾梯——手扶梯,其實不是就是電梯嗎?我不知道滾梯是哪個地方的說法,即使有地方这样说,也不能代表全大陆都这样说吧。”


還有一位說:“中天新闻里说的,收银員正在背大陆用语。记者问她‘收银台’,她想了办天也不知道,最后记者提醒她就是‘款台’。”


另一位接著說:“‘款台’是甚麼我也不知道。”


最後一位總結說:“台湾在区分两岸用语最大的问题是,他去某地,听到某种说法就认为大陆都是这样的讲法。”


身為常在臺灣的北京人,我對上面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記得有一次去新店家樂福樓上的鄧師傅按摩店,碰巧給我做按摩的是一位大陸媳婦,見到我這個北京人,真是“他鄉遇故知”,話匣子一打開,說她最受不了的也是這方面。她說:“剛來臺灣的時候,全家人不斷拿出各種小吃給我。每拿出一樣,都要問‘大陸有這個嗎?’後來我都生氣了。大陸那麽大,如果廣州沒有,你能說北京也沒有嗎?”我說,“那你也不必生氣呀!你看大家對你多熱心啊!”不過,她說的情況,我剛來的時候也一樣。我習慣于從積極正面的方向來看所有的事情,所以對上述情況肯定不會覺得“好笑”。這更説明,臺灣和大陸需要多多交流,加深了解。這也讓我看到臺灣人做事、做服務的細心和周到。不去做,怎知有誤會,怎麽有可能改進?


我從來不認爲兩岸的誤解是因爲語言習慣不同。如果語言不通,就很少交流,連誤解的機會都少了很多。與其他國傢、地區相比,臺灣和大陸最暢通的就是語言,這本來是優勢。恰恰是語言交流的暢通和政治文化的隔絕增加了誤解。


正如大陸網友所說,兩岸經常發生的誤解,其實是“大”與“小”之間的誤解。我絕沒有說“大”就比“小”好的意思。正如放大鏡專門用來看小東西,望遠鏡專門用來看遠處的東西,各有各的用途。經常看兩岸的新聞,我覺得,臺灣人喜歡用放大鏡來看事情,記者個個都是“偵探”——也許因爲臺灣比較小,用正常眼光看就沒什麽意思;大陸人喜歡用望遠鏡來看事情,記者都快變成天文學家,海濶天空、云山霧障,覺得差不多就好,不想深究——也許太大了,用正常的眼光看不過來。基本上,我讚賞臺灣人的細膩,大陸人的豪放。


大陸記者採訪的時候,大多順著常理,首先要注意不要碰敏感話題,臺灣記者專門挑動敏感神經。比如有臺灣記者問這次到訪的安利團,“看到船尾的青天白日國旗了嗎?有什麽想法?”不過,大陸記者也有“夠狠”的時候,記得在97香港回歸的大典上,有大陸記者問出席觀禮的辜振甫老先生,“請問您看到在香港升起的五星紅旗,心情是怎樣的?”辜老先生的回答也非常睿智,“你看到青天白日旗時的心情,就是我看到那面旗時的心情。”


從語言學習這件小事就足以説明,在兩岸之間,彼此都有太多需要學習的東西。更複雜的問題是,在準備迎接大陸遊客的時候,臺灣旅遊業者是否真正理解,大陸人對臺灣的嚮往是怎樣產生的?大陸人來臺灣最想看的是什麽?作爲臺灣人,最應該向大陸展示的是什麽?


我想,當年的國共内戰,前些年的對峙,近些年的台獨,都為臺灣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這是大陸人嚮往臺灣的原因之一吧。臺灣流行到大陸的歌曲,許多都曾被禁唱,唯獨歌唱“日月潭”、“阿里山”的那些歌曲可以被官方大力支持,可見官方多麽善於利用流行娛樂來達到政治宣導的目的,今天也真的見效了。民進黨執政時期,許多兩蔣遺跡被破壞了,當時我就想到大陸文革時期許多歷史文物、古跡被破壞。還好,臺灣的陳水扁沒有大陸的毛澤東那麽有號召力,不然那些兩蔣遺跡會更慘吧!我想,那是大陸遊客最想看的東西之一。


我現在也算是一半臺灣人了,作爲比普通臺灣人更了解大陸的人,最希望給臺灣旅遊業者的一個建議是:讓大陸人多多感受臺灣服務業的先進之処。在大陸,臺灣人除了電子業做得好,服務業、娛樂業也做得很好。可是,那些服務畢竟已經本土化了。大陸人來到臺灣,最好讓他們好好感受一下,什麽事原汁原味的“臺灣服務品質”。
北京、上海的高樓大廈竄起來只需要幾年,大陸服務業的提升,沒有十年是不夠的。所以,在服務水準方面,臺灣至少領先了大陸十年,旅遊業正好是服務業和整個社會的最佳窗口。兩岸的服務業可以在競爭中共同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