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徙至台灣,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過,有部份人廣義認定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例如寶藏巖等的所謂「另類眷村」。


眷村居民來臺時間與人口數
根據民國四十五年戶口普查資料顯示,外省籍人口有926,279人(不包括未設籍軍人),到年底人口增為9,390,381,如果加上無戶籍的外省籍軍人二十七萬人,當年年底外省籍人口為121萬人。來台外省籍軍人宜共有582,086人,到1987年底有573,060退伍。這組人口就是我們稱之為來台六十萬大軍。



六十萬國軍部隊,在共產黨取得政權、佔領大陸後轉進來台,各軍種部隊進駐台灣各個軍事要地,在倉皇急促轉進下,來台軍人隨駐地安置在營房內,眷屬的安置則顯得窘迫,無法安置在日遺營房或隨部隊移動的軍眷,大多暫住學校、寺廟、農舍、牛棚等,並有自行圍地搭建簡陋空間等臨時容身之所,當時因隨時要反攻大陸,並無久居打算。嗣後因管理上的需要,逐漸發展出「眷村」。



外省人和來台軍人並不等於眷村居民,居住眷村者和未攜眷來台的比例不低。加上軍人被限制未滿二十八歲不准結婚,因此初期能住進眷村的比例是有限的。眷村形成的時間和部隊的移動有密切關係,在眷村成立的時間上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梯次:



第一梯次是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國軍部隊尚未轉進之前,這部份屬陸軍的基隆要塞新竹總台駐地的軍官戰鬥團軍眷為主,如東光新村,湳雅新村。(基隆要塞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但三十八年大陸變色後,亦有撤退來台之軍官編入。)
第二梯次是共產黨執政後,國軍部隊轉進來台,時間在民國三十七年底、三十八年之後,新竹市眷村絕大多數均屬此類,這類多半是同一單位或部隊的同志為鄰。
第三梯次是婦聯會於五、六○年代幕款興建,安置有眷無舍官兵的眷村,如陸軍的公學新村、貿易二村、貿易八村,空軍的實踐新村、大鵬新村等,這些眷村大抵以軍種為單位,而非單一部隊


正常來說,眷村居民對其居住房舍均只有建物及地上物使用權,並無房屋所有權,但也不必繳納地價稅及相關租稅金。因為早期不易融入社會與近代政黨政治等許多錯綜複雜因素,眷村也常淪為台灣兩大政黨陣營泛藍與泛綠的對立衝突點之一。


建築
1950年代,除了由日治時期遺留房舍所留下的眷村建物外,大多眷村都建設於公有地的簡單房舍。早期最普遍的克難房子,是屋頂蓋稻草、竹泥牆的眷村房舍。1960年代-1970年代時,經軍方修建後,大多眷舍主體改為磚造,並具有私人廁所、浴室、廚房規模及主樑、屋瓦與電線線路等設備,此建物演變約與當時台灣建物略同。磚牆上常有藍、白、紅的國旗色彩與反共精神標語。


1970年代末期後,台灣房地產熱絡並大量新建及改建房舍,但是眷村礙於所有權等因素無法改建,尤以每戶除庭院外,居住面積僅6至10坪。自此磚造平房或加強磚造低樓層眷村建物樣貌迅速呈現相較之下的落後,這情形尤以都會區內最為明顯。


眷舍類別
眷村多由該面積大小不一的房舍組成,居住人則為外省籍公務人員、軍人及其「眷屬」(配偶、子女)所居住,因此通稱為「眷村」。早期用地多為日本統治時期或日本移民村所遺留,而房舍一部份來自舊有建築,但絕大部分為戰後所興建。眷舍面積有甲、乙、丙、丁四型不同大小,甲型12.3坪、乙型10坪、丙型8.4坪、丁型7.6坪,並非每個眷村都有這四型的眷舍,由軍、公、教、中央民代按職等之不同抽籤安排各種坪數等級不同的無產權宿舍。


分類
依眷村所在位置附近的軍營,其主要的軍眷背景也有集中於某一種軍種的現象,也反映在眷村命名上,名字中有「陸光」多為陸軍眷村、「憲光」為憲兵、「明駝」是聯勤單位、空軍以「大鵬」與「凌雲」來命;而「貿商」、「貿易」、「台貿」等是因業界捐款而有此命名;由婦聯會捐款成立的為「婦聯」、「華夏」、「慈仁」等名。


眷村建築大概分為兩類,多位於在市郊:


利用日治時期遺留之日式住宅,多集中在臺北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地。
於國軍營區附近由國防部三軍司令部興建的眷村,例如海軍左營軍區、台北松山空軍基地、新竹新竹空軍基地及台中成功嶺營區週遭附近。
 
眷村代表群落之一;四四南村舉例來說,在台北市松勤街50號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就是眷村建築新貌的一個縮影,承襲了傳統眷村的規律與集體控制的模式,四四南村為大陸青島之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戶們居住的區域,原地曾是日軍陸軍庫房。整體建築為「魚骨狀」架構,材料由竹片及石灰泥巴糊成,後期建築才為磚牆結構。


            眷村代表群落之一  四四南村                                                   眷村內餐桌的擺設    


                                           



生活特色
 
台北四四南村中展出的眷村客廳幾十戶至百戶眷村規模,成為近似隔離的單一社區,此特性雖讓同一眷村內居民互動密切,但是也不易與社區外溝通。加上生存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眷村建設落後等因素,又有著共同愛國、反共等意識與同一軍種職業下,所以產生住戶間情感聯絡頻繁的社區意識。


早期軍人士身分相當特殊,由其居住軍營附近戒備甚嚴,其周邊眷村也都屬於軍區管轄範圍,當時為了分辨身分,軍屬需出示居住證以利通行出入。因當時軍人薪餉相當少,政府為補助其生活所需,提供教育補助、醫療就診及日用的米、麵粉、沙拉油等日用品發放,所有補助軍眷都需憑眷補證作為依據。


早期眷村係因封閉式村落,有著共同愛國、反共等意識與同一軍種職業下,所以住戶間的情感聯絡頻繁。常見的釀製食品或者鄰居互相幫忙製作節慶應景食物;最常見的休閒活動就是麻將。而眷村居民來自各種不同省份,也帶來了各地特色麵食與口味,讓台灣麵食文化更豐富。而部分的眷村黑話也融入台灣日常用語中。


眷村的興衰

1949年國民黨軍隊戰敗來到台灣,大陸不同省籍的軍人眷屬就被安置在台灣各地的民宅、農舍、學校等,後來經過擴建和發展就形成了眷村和獨特的眷村文化。一開始人們以後馬上會反攻大陸,所以抱著一種暫時居住的心理,但隨著時間推移,眷村成了他們的家園,一住就是幾十年。幾代人過去了, 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眷村衰落、拆除,現在各地的眷村已經所剩無幾。


                                                                         回想曲   


桃花開放在春天 一見桃花想從前
好像情郎他又回到 他又回到我身邊
唱一曲小桃紅 紅上了我的臉
小桃紅唱一曲呀使我想起從前




蓮花開放在夏天 一見蓮花想從前
好像情郎通又回到 他又回到我身邊
聽一遍採蓮曲 促成了並蒂蓮
採蓮曲聽一遍呀使我想起從前




桂花開放在秋天 一見桂花想從前
好像情郎通又回到 通又回到我身邊
喝一杯桂花酒 人比那花嬌艷 


花酒喝一杯呀 使我想起從前




梅花開放在冬天 一見梅花想從前
好像情郎他又回到 他又回到我身邊
畫一幅賞梅圖 我是那畫中仙
賞梅圖畫一幅呀使我想起從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