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老街地圖





文武廟集廟、祠、書院建築於一處,可謂全省罕見的奇特結合,本地為文教建築與財神信仰的集合體。文開書院開書院制度之先,培育了許多鹿港文化精英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



武廟大門入口



武廟主祀義勇的關公,又因其長於理財和會計,被商人推崇為「商業之神」,故香火不斷。


 



武廟內奉祀的是關聖帝君,即是民間所謂的關公。關公在各教中皆佔有一席之地,儒教尊為「文衡帝君」,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佛教尊為「蓋天古佛」。此外,民間亦傳說其擅於算術,並發明了簿計法,兼其人守信用、講義氣,故商人尊之為「武財神」。軍警人員則以其忠義亮節,尊之為「武聖」。此外左右兩側另有關羽的兩位部下─關平及周倉。



武廟內的牌匾



武廟大門後方



許願紙簽



文廟大門入口



門旁壁上的書法



 



重修碑誌



文廟大門後方



 



文廟主祀:文昌帝君


文祠面寬三間,前後兩進,護室又置軒亭



文開書院的書法提字



文開書院大門後方



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認為鹿港雖文風已盛,然非縣治所在,學子苦無就學場所,乃倡同「八郊」建立書院,其中尤以八郊首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出力最多


書院名為「文開」,乃是為了紀念明末的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沈氏在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期來台,教導人民讀書識字,有「台灣漢文化之祖」的美譽。


光復後書院因疏於管理,日漸殘破沒落。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大火,幾令書院成斷垣殘壁。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把火重新燃起了鹿港人對書院的重視,政府亦撥款重建,始恢復舊貌。



書院內的書法展示



書院內供奉的朱子牌位



書院屋頂的樑柱



書院後方



文武廟前紅磚步道



蓬萊第一泉﹝虎井﹞



武廟和文祠之間有一口虎井,昔時井水甘甜,為泡茶的甘泉,號為蓬萊第一泉。





半月形泮池--文廟前,築有「泮池」,池水澄澈,荷香四溢,此處乃為「泮水荷香」之勝
景。昔日,書院的學生在考試高中後,必到文廟祭拜,遊泮池,感謝恩師的教導。



 



文武廟後方




地藏王廟



 初為一草廬小廟,乾隆二十二年自四川天竺尊巖迎請地藏王金身奉祀後,香火逐漸鼎盛,於是地方人士乃倡言重修。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八郊重建天后,因尚有餘資,乃撥款改建,始成今日面貌。



 



楊橋紀念公園在福鹿溪畔時,原有橋通往西勢埔鹽,為清彰化縣縣長楊桂森捐俸所建,名曰利濟橋人感其德而稱為楊公橋,橋因開闢員大排水而廢今建公園以存其蹟。楊橋踏月為鹿港八勝之一。.




楊公橋又名楊橋係鹿港與南台灣之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過往行人絡繹,每立足橋上,清澈溪水倒映明月,引人遐思美景 "楊橋踏月"之特色因而成為鹿港的八景之一。



公園門口的燈龍組



公園內的龍燈



遊客餵食鴨子



鴨子低頭覓食



 



 



 



楊橋原為橫跨舊鹿港溪一座木橋,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由彰化知縣楊桂森募款擴建,取名為利濟橋,百姓為求思源另名楊公橋,清同治10年﹝西元187I年﹞鹿港同知李鍾霖又斥資重修,並立碑一座即 "重造利濟橋"於橋頭紀念,民國28年濁水溪氾濫,洪水沖刷河床,舊鹿港溪水道南移三十公尺,楊橋全毀,代之而建即福鹿橋,楊橋踏月盛景徒留追憶,於民國84年 3 月護安宮翻修時,陸續挖掘出利濟橋碑,舊橋墩遺址等,於是地方即建議恢復創建橋公園尋回鹿港八景之完整性,並於民國90年10月10日完工,由於楊橋公園景色怡人,生趣盎然,已成為鹿港旅遊景點之一。



 



許願池



四不像樹是共生植物



福德宮



廟內的午時水



廟外的五府千歲小廟是由五根竹片組成




龍山寺原為鹿港街內的小廟。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都司陳光邦因感地小廟窄,乃偕同郡人遷移改建於現址。道光九年己丑(西元一八二九年)又經日茂行後代林廷璋及八郊人士率眾修建,王景福董工,道光十一年辛卯(西元一八三一年)二月落成,並留「重修龍山寺記」石碑鑲於廟內。



鹿港龍山寺是一座規模龐大,造型優美的廟宇。坐東朝西,平面格局方正,為有山門的三進兩廊九開間縱深式建築。正面入口為歇山重檐屋頂的山門,計由十二根柱子支撐,大木結構繁複而特殊。山門兩側有磚牆圍繞廟埕。



主體建築計分三進,第一進為九開間的前殿,開五門。中央五開間部分正面牆堵用木料做成,不論結構或裝飾均雕鑿華麗,彩繪更屬上乘。正門前有石雕蟠龍柱一對,係用上好的花崗石,雕成升龍與降龍對應的圖象,造成古樸簡潔而渾厚,是石雕藝術之寶。



三川殿與左右的龍虎門




龍山寺旁的惜字亭-以往人們十分敬重文字,認為寫上字的紙是神聖的,不能隨便亂丟,一定得拿到惜字亭焚燒,因此又稱為敬字亭或聖蹟亭



龍山寺的石鼓與龍柱



前殿的後面,面向正殿連有歇山重檐屋頂的單開間戲臺一座,是供演戲酬神的場所



戲臺內藻井為八角井,計有十六組斗栱層層向內出挑,而達於最頂端,中央繪有雲龍圖象的明鏡。藻井彩繪及技術都是工藝美術中的極品。



第二進為歇山重檐正殿帶三開間的捲棚歇山拜殿。捲棚拜殿前也有石雕蟠龍柱一對,造型較前殿蟠龍柱細緻,為咸豐二年壬子(西元一八五二年)的作品。第三進後殿,原有殿宇於民國十年辛酉(西元一九二一年)毀於火,民國廿五年丙子(西元一九三六年)重建,廿七年戊寅(西元一九三八)完工,形式上已不如當年。



正殿內主祀觀世音菩薩,左祀龍王尊神及境主公神位,右祀註生娘娘。



法海慈航牌匾



寺內的燈籠



龍尊王



香爐



環繞建築物四周的左右翼廊,為對內埕開放的敞廊,由於年久失修,民國六十三年甲寅(西元一九七四年)重建



廂廊



八角與圓形跨門



太極八卦窗是龍山寺木雕的傑作,採透雕刻法,正反兩面都可觀看,又稱兩面見光雕



廟埕廣場的大榕樹



殿內左上角掛有咸豐九年己未(西元一八五九年)浙江波鑄造的鐘一口,高兩公尺,直徑一公尺二,重達千斤。



後殿又稱北極殿,原供奉北極大帝,左右分杞龍神及風神,後來將供奉於正殿的本願寺阿彌陀佛像及日本式神龕移設於此。



 



廟最後方的庭園造景



 



興安宮興建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由最早移民到鹿港的族群福建興化人所創建的開基媽祖廟,也是鹿港最早興建的媽祖廟。取名興安,則有祈求保佑「興」化人平「安」的涵義。就因為它是興化人所建,因此除了作為一般的信仰中心外,它尚兼有作為興化人在鹿港的會館與行政中心。



意樓的圓窗以瓦片堆砌出葫蘆與古錢的窗花,象徵福與富,別緻的窗花是鹿港巷弄裡常見的風情。


 



故事的時間在百餘年前,意樓中住著一個名叫尹娘的女子。新婚不久,夫婿便前往唐山赴試。
臨行前,他在牆邊種了棵楊桃樹,告訴尹娘:『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不料一去音訊全無,而意樓中鎮日守樹盼夫歸的尹娘,終於挹鬱而終。



意樓目前在整修中



巷中有一走廊橫空而過,連通兩頭的即傳說中從前文人聚會的場所「十宜樓」




旁邊為早期的防禦建築「鎗樓」



九曲巷即金盛巷,從前為防盔賊侵入,並防止九降風肆虐,遂將巷道築成迂迴曲折狀,故過去有「曲巷冬晴」的雅譽,遊客在現代的九曲巷中,尚可感受奇妙的空間感;



「摸乳巷」、「君子巷」的形成,根據當地老一輩人的說法,這條巷子之所以那麼窄小,主要是當地的住戶為了阻擋強勁海風之吹襲而儘量把房屋的間距縮小,可是沒想到卻衍生出這樣饒富俗俚的趣稱。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都在這裏的牆面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見證這條巷子的歷史。不過,當地政府與民眾很希望遊客們對這面牆能高抬貴手,讓它保有潔淨的一面。



摸乳巷就是長條店屋間的一道防火巷。這條窄巷,最窄處還不到70公分。 不過稱摸乳巷似乎不夠文雅,後來有人建議改稱君子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