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據時代,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台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最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東京亭」,1922年時,正式以「西門町」為名。


西門町早期以電影院為最主要的商業活動,當時的電影院大多環繞於峨嵋街、成都路與西寧南路上,故也是西門町發展的中心,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大量資金湧入此處,除了電影院外,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出現,中華商場完工之後,西門町儼然已成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


民國80年代,台北的商業娛樂活動逐漸轉移東區,再加上中華商場的拆除與道路整頓,西門町著實沉寂了好一陣子;一直到捷運板南線完工,中華路在台北市政府的規劃之下,搖身一變成為台北的香榭大道,不僅如此,大小廣場與活動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每到週末假日,人群聚集在此從事文藝或運動、音樂表演等的活動,再度把商機與人潮又拉回了西區。


現今的西門町不但見證了歷史,還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在此回味往事,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輕一代在這裡爭奇鬥豔,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在此交流,滿足了不同需要的族群。 


圖為民國五十年代台北市中華商場及其周遭環境的空照圖,中華路上的主體建築清晰可見,左上角是淡水河流域,在中華商場的盡頭可以見到原臺北府城城門的承恩門(北門)。中華路上的中華商場現已改建為捷運西門支線


 


西門站出口


街頭藝人表演



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臺灣所建較早的市場。1896年臺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繼而在1908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服務西門附近的居民。同時期全臺所建的市場後來大都已改建,唯獨西門紅樓存留下來,在 臺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


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名稱,原來稱為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市場內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臺灣土產。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非常熱鬧,成為老一輩臺北人記憶裡深刻之事。戰後,成為「西門市場」的紅樓,曾一度是「紅樓戲院」的所在,1997年2月公告為3級古蹟,臺北市政府計劃規劃為「電影博物館」,在西門町仍然屬於富有吸引力的古蹟。



日治時代的商品mark



成都路與中華路口



誠品116



西門站



街上商店林立,滿滿的人潮,很多年輕人都喜歡來此購物shopping



有人潮就有錢潮,這裡有很多流行資訊



自1975年開始營業的阿宗麵線,今年已邁入堂堂第31個年頭,也已將重擔傳承到第二代林文忠、林靜如的身上。回顧過去這31年,從國小五年級跟在父親身邊賣麵線到現在、今年剛好也31歲的阿宗麵線掌門人林文忠,不由得唏噓:「這真是一段辛苦的創業過程。」,位在西門町的阿宗麵線總店,是只要到過這兒的人絕不會錯過的一個景點,看著阿宗麵線總店門前那門庭若市的盛況,說出來你可能很難想像原來它是從10年前才開始真正賺錢,之前近20年的歲月,都只是在「創業」而已。問林文忠創業成功的秘訣,「堅持」是他的最大心聲。


  


追溯阿宗麵線的起源,林文忠說:「阿宗麵線的第一代老闆(即父親),原為影藝界的導演,但因當時影視傳播業不景氣,他自覺沒有前途可言,所以開始賣起小吃維生,起初賣的是魷魚羹,但生意並不好,後來憑藉妻子的乾爹、也是專門鑽研小吃技術的廖朝桐,傳授大腸麵線獨門製作秘方,煮出與眾不同的麵線,才讓阿宗麵線經過口碑相傳、慢慢地在西門町成為缺一不可的風味小吃,也吸引了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老饕到此大快朵頤、樂此不疲。


  


而像阿宗麵線這種號稱老字號招牌的店,在西門町不勝枚舉,該店之所以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或許是它總是以不變的服務態度應萬變,在平凡的口味中見不凡吧!說實在的,滑潤的麵線,配上香香QQ的大腸及柴魚、筍絲等材料,熬製而成的阿宗麵線,吃的時候,再添上香菜或九層塔,淋上一點阿宗調製的辣醬,如此地老少咸宜、眾人疼愛,你就是挑不出他什麼地方不好吃。看著店頭前大排長龍的顧客,阿宗麵線也像連鎖速食餐飲業般,發展出獨特、簡單卻有效率的服務流程,從選擇大小碗開始、拿碗、舀麵線、給客人到收錢,一氣呵成,前後花了不過十五秒的時間;更聰明的是,阿宗麵線的店裡沒有設置座位,所以不論貴族還是平民,所有的客人一律都必須站著吃,這也增加了店裡的客流量,難怪連日本、歐洲的報章媒體都爭相採訪阿宗麵線這個小吃業界的傳奇。



掛著鴨肉賣鵝肉的鴨肉扁已在中華路上屹立不搖50多年,幾乎已成了西門町地標的鴨肉扁已經傳承三代。



第一代老闆真的是賣鴨肉起家,後來發覺土鵝肉的肉質更鮮美,所以改賣鵝肉,但鴨肉扁的名聲已遠近馳名,於是沒有改名,沿用舊名至今...... 這裡賣的東西很少只賣土鵝、米粉和麵 三樣東西鵝肉是經川燙後輕度煙燻,而湯麵、湯米粉的湯頭不加任何味精而清爽鮮甜但是吃習慣重口味的人可能會對湯麵跟米粉很失望因為真的有點清淡所以一定要搭配招牌鵝肉吃才過癮!


肉質紮實且鮮美的「獅頭鵝」就是土鵝.是由中國潮州引入台灣繁殖飼養肉質比較紮實並帶點甘甜味美
稱得上鵝之中的橫綱


這條街有賣很多小飾品



街道豎起的廣告看板



以滷味聞名的武昌街老天祿,五十多年歷史是陪伴台北人逛西門町、看電影的必備零嘴。如今老字號的老天祿港式滷味,更是港台饕客的最愛,已儼然成為台北西門町特色美食。



老天祿 20 多種滷味不斷地改良,注重食材的新鮮與衛生,用心把產品做到最好,風味獨特贏得老饕的癡迷。其中,鴨舌頭更因香港天王、天后藝人,每到台灣必指定品嚐,讓鴨舌頭從香港紅回台灣,讓老天祿成為香港觀光客熱門的必到點,更是台灣各類媒體、觀光旅遊指南推薦美食。



搞怪的同人志



假日有演唱會或是藝人發唱片都會來此宣傳



街道兩旁的藝術燈架彷若香榭大道



西門町指的是東起中華路,西至康定路,南至成都路三段,北至漢口街之間的區域,昔日為清朝台北西門城外的荒涼地,1895年日本人統治台灣為顯示其統治優勢,於是將這塊荒涼地規劃成高尚娛樂商業圈及日人宿舍區,日人治台十五年,少數台灣人逐漸接受日人的娛樂方式,加上播放影片日漸豐富,民間看電影的風氣也在逐漸醞釀,1911年西門町產生台灣第一家專屬電影院,稱為「芳乃亭」,1913年底於後菜園街建造另一座新芳乃亭,舊芳乃亭則改稱「新高館」,1914年起,由「芳乃亭」、「新高館」相互競爭下,觀賞電影的風氣從此漸漸形成,西門町逐漸成為電影娛樂重要的發源地。1935年台灣博覽會造就西門町電影街形成,當時台灣經濟發展已達戰前最高峰,西門町業已出現四家大型豪華劇場,台灣劇場(今中國戲院)、國際館(今萬年商業大樓)、大世界館、公會堂(今中山堂),再加上原來的榮座、新世界館、芳明館、世界二館共八家皆環繞在今成都路、峨嵋街一帶。



50至70年代間,戰後外省人大量湧入台北,上海人在西門町投入大量資金經營百貨公司為最,繁華氣息造就歌廳、舞廳、咖啡廳委託行到處林立、戲院前後達37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空前景況。民國50年中華商場完工,西門町與城中區連成一氣,經濟發展如日中天,武昌街上增建了樂聲、豪華、日新、獅子林、國王、皇后等新戲院,西門町一躍成為全國的商業娛樂中心。


 



電影院廣告牌



這條街有很多電影院



影院售票口



豪華數位影院



西門町,曾是臺北最繁榮熱鬧的商業重鎮,造就了紅極一時的電影街。時至今日,雖然繁華已褪,卻仍是全臺電影院數量最多的區域。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的出現,不但繼續傳承著西門町的電影文化,也希望將電影主題公園打造成西門町的影音新樂園。
  
憶起西門町的過往,一部臺灣電影發展史乍然若現。西元1911年,臺灣第一家電影院誕生在臺北西門町;西元2005年,臺灣第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公園亦誕生於臺北西門町。西門町百年來的歷史,歷經了繁榮及沒落的時光,因電影而盛極一時的西門町怎料到繁華東移、榮景不在。然而,衰落的西門町在重整及捷運通車後得到了重生,現也正以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來打造原本屬於它的電影娛樂帝國。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就位在昔日電影產業興盛的西門町,佔地0.6公頃,在康定路、武昌街及峨嵋街之間。日治時代,這塊地原是日本人經營的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光復後,由臺北市政府接管,並改組成為「臺北市煤氣有限公司」,之後由於營運虧損且天然氣日漸普及,終於在民國56年宣告停工歇業,閒置了三十多年後,交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管理。在文化局的規劃下,這塊閒置已久的空地,已被打造成臺北市第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公園,希望結合既有電影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為當地的電影文化注入新興活力。



公園中新建的鋼棚、鋼構平臺等露天設施,是設計師想要藉由鋼棚營造出戲棚的感覺,如此巧妙的創意與舊有的廠房建築相互搭配,不但不突兀,反而呈現了一種後現代的空間感。公園中的地面是以實木地板、預鑄高壓水泥磚及彩色混凝土鋪面交錯而成的鋪面地坪,地坪中輔以簡單的植栽,在極簡風格中又融合了自然元素。而電影主題公園內的露天廣場上,也將依所宣傳的電影主題變化不同的佈景,像是「神鬼剋星」這部電影,其情節是有關於魔法森林的故事,剛好園區中舊有的煙囪頗有森林中高樹的感覺,便依此主題將園區中的煙囪及鋼構平臺以枯木、樹藤加以妝點圍繞,使之呈現片中魔法森林的場景。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耗時3年興建完工,在今年6月16日開園,並於7月22日舉辦開幕活動。在公園裡頭仍清晰可見舊時煤氣公司的廠房、煙囪及煉焦爐等歷史建物,還有運送煤炭的地下通道。在李天鐸建築師的巧思設計下,電影主題公園兼具了傳統與現代的空間感,使得舊有的古蹟巧妙地與新建物融合在一起。



煤氣公司的廠房



另一邊



到此人潮稀少準備折返



快餐店



蔥抓餅



辣妹在發電影傳單



時間接近傍晚很多店家都開燈了



橘菓子





蓋酷家族



肯德基



整條街擺滿各種流動攤販,看我在拍她,還對我制止



抬頭可見各種廣告看板林立



一樓商店,二樓餐飲,商家充分利用建築空間,這裡的店面租金應該很貴



一位胖叔叔在台上跳舞



穿著女僕服裝的街頭妹妹正在發傳單



街頭素描畫家



離開西門町在西門站前一眼望去都是人潮



捷運台北站候車的人群



台北站彷彿是一個地下迷宮,頭頂有各種指示牌,指引通往其他各處



有高鐵,台鐵,捷運匯集於此,又有很多出口通道與地下街通往各處



台北地下街於民國89年成立,是全國首創、最具規模的地下商店街。該地下街西起塔城街東側,沿市民大道經延平北路、重慶北路 、 太原路、承德路等重要南北幹道路口,全長約1公里,有27個出入口,貫通台北火車站和捷運站商店街,形成一個規模超大的地下商圈。



整個地下街,彷彿置身一個大型的百貨商場。 這裡是通勤民眾消磨時間、便利購物的場所,也是青少年追求時尚流行的好去處,更是老饕大飽口福的美食新天地。


往來搭車的旅客都會經此地下通道



按摩店也是電視台解困節目



地下街賣的百貨精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