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機會,也是威脅。這是馬英九總統說的,卻正好反映國內朝野兩黨的中國政策。面對資本主義化的中國持續崛起時,國民黨看到的是機會,民進黨看到的是威脅。國民黨有意創造機會,民進黨積極抵禦威脅。這種正反兩極的態度,恰恰印證歷史是如此嘲弄。


戒嚴時期,國民黨是以圍堵政策全力反共,而黨外運動則要求改革開放。如今雙方的位置卻彼此互換,國民黨嘗試走改革開放的路線,從草根崛起的民進黨卻變得非常反共。台灣歷史發展是多麼富於高度辯證,樂觀型與悲觀型的思維方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竟產生相互為用的效應。


做為中國的鄰國,無疑是台灣的宿命。台灣不可能是一艘汽船,隨時可以遠離中國。當中國還停留在內部鬥爭時期,台灣似乎可以袖手旁觀。然而,中國結束內耗的革命,開門走向世界之後,台灣就不可能等閒視之。整個東亞國家,甚至全球的資本主義大國,都被迫必須調整中國政策時,經不起任何風浪的小國台灣,終於也必須中止隔岸觀火的態度。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政策開始,都足夠說明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存在,不能不採取對應的策略。


民進黨是從黨外運動延續下來的政黨,在先天體質上已決定其支持者必然是台灣社會弱勢者。在封閉的威權時代,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從來沒有發言權,自然而然就帶有悲情色彩。國民黨自始就是當權者,其支持者基本上是台灣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發言權也相對來得巨大。


縱然民進黨在新世紀獲得執政機會,卻反而繼續執行國民黨時代的反共政策。這是因為民進黨往往從弱勢的立場來看待海峽兩岸。中國崛起時,民進黨視台灣為弱者,他們是國民黨反共教育下的最佳標本。國民黨重新掌權之後,則完全棄反共政策於不顧。他們看到中國是機會,是創造利潤的場域。這兩種思維方式,是台灣歷史的典型產物。因此,朝野兩黨的中國政策,就不能不以辯證的形式出現。


中國不全然是機會,也不全然是威脅。縱然中國已經朝向資本主義化,但是當權者仍然是中國共產黨。這樣的當權者,從來不存在任何民主的觀念。民主精神不能在中國伸張時,對台灣就永遠是一個威脅。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資本主義的開放,已是全球競逐的重要陣地。台灣是最接近中國的一個鄰國,如果不參加競逐,就永遠失去一個機會。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種中國政策,無需全盤否定。如果國民黨是一種放射力,民進黨便是一種內歛力。在現階段,兩種力量的共存,正是機會與威脅之間的一個平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