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台灣時期

年 代

世 界 大 事

台 灣 大 事

相 關 古 蹟
距今約50,000~5,000年前 1968年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所發現的長濱文化,距今約50,000~5,000年;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所發現的左鎮人類化石,距今約30,000~20,000年前,均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八仙洞遺址
距今約7,000~5,000年前 台北縣八里鄉發現大坌坑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前。 
距今約5,000~3,500年前 台北市圓山發現的圓山遺址、台北市芝山岩發現的芝山岩遺址、台中縣清水鎮發現的牛罵頭遺址、台南縣仁德鄉所發現的牛稠子遺址,均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距今約5,000~3,500年前。1.圓山遺址
2.芝山岩遺址
距今約3,500~2,000年前 台東市發現的卑南遺址、台東縣成功鎮發現的麒麟文化遺址、台中縣大肚鄉所發現的營埔遺址、高雄縣湖內鄉發現的大湖遺址,均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約3,500~2,000年前。1.卑南遺址
2.掃叭遺址
3.公埔遺址
4.富世遺址
5.都蘭遺址
距今約2,000~400年前 台北縣八里鄉所發現的十三行遺址、台中縣大甲鎮鐵砧山所發現的番仔園遺址、台南縣永康市所發現的蔦松遺址、花蓮縣壽豐鄉所發現的靜浦文化遺址,均屬金屬器時代文化,距今約2,000~400年前。1.十三行遺址

1281
蒙古大軍入侵日本元代設「澎湖巡檢司」。 

1487
葡萄牙人迪亞士(Diaz)繞過好望角  

1492
哥倫布(Columbus)發現新航路,抵達西印度群島  

1498
達伽瑪(Vasco da Gama)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  

1522
麥哲倫(Magellen)船隊航行地球一周  

1544
 葡萄牙商船航經台灣海域,見台灣青蔥翠綠,讚為「Ilha Formosa」(福爾摩沙島),意為「美麗之島」。 

1554
葡萄牙佔領澳門  

1563
 海盜林道乾受明軍追捕,逃入台灣。 

1565
西班牙攻佔菲律賓  

1573
 海盜林鳳被明軍進剿,自澎湖逃到「東番魍港(台灣嘉義布袋)」。 

1593
 日本豐臣秀吉致書高砂國,招諭入貢未成。 

1598
 西班牙欲率軍攻台,遇颱風受阻。 

1600
英屬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2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成立。  

1604

 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韋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率艦入據澎湖。沈有容率軍勸荷將撤出澎湖,今馬公大天后宮內存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1.澎湖天后宮
 日本人山田有政進入台灣活動 

1609
 日本巨商有馬晴信來到台灣,調查台灣的物產、港灣,想要壟斷台灣的貿易,並利用台灣作為對中國貿易的基地。 

1615
 日本德川家康想要大舉侵台,結果軍隊被原住民殲滅 

1622
 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雷爾森(Cornelis Reijersen)率艦隊再度佔領澎湖。1.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荷西時期

年 代

世 界 大 事

台 灣 大 事

相 關 古 蹟

1624
 明荷議和,明帝國允許荷蘭撤出澎湖而轉據台灣。 
 鄭森(成功)誕生於日本平戶。1.台南鄭氏家廟
 荷蘭人開始大員(今台南安平)築奧倫治(Oranje)城(後改名為「熱蘭遮(Zeelandia)城」),?東印度公司在台行政中心,長官長駐於此。1.台灣城殘蹟
 海盜顏思齊、鄭芝龍率眾入台,據有「笨港(雲林北港)」。

1625
 荷蘭人於赤崁興建「普羅民遮(Provintia)市鎮」。 

1626
 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派艦隊遠征台灣,沿台灣東部海岸經三貂角(San Tiago)入據雞籠(。
西班牙人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築「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城」,台灣北部為西班牙所據。
 

1628
 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 

1629
 西班牙人率軍佔領滬尾(今淡水),建「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城(今淡水紅毛城前身)。1.淡水紅毛城

1642
 荷蘭出兵攻佔雞籠、滬尾,結束西班牙人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 

1645
明唐王賜鄭森國姓,並賜名成功。  

1652
 郭懷一事件爆發。 

1653
 荷蘭人於赤崁興築「普羅民遮(Provinitia)城」,?當時行政、經貿中心。1.赤崁樓

1655
明桂王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1659
鄭成功遠征南京失利,引軍退守金門、廈門。  

1661
 鄭成功率艦隊由鹿耳門登陸攻台。先攻取「普羅民遮城(赤崁樓)」。鄭成功以「赤崁城」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其北置「天興縣」;其南置「萬年縣」。是台灣歷史上漢人第一次建立的王國。1.台南鄭氏家廟


 


 



 


























































明鄭時期

年 代

世 界 大 事

台 灣 大 事

相 關 古 蹟

1662
 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台行政長官揆一(Fredrick Coijet)於熱蘭遮城與鄭軍對峙九個月,最後決定向鄭成功投降,結束荷人在台38年的統治。 
 鄭成功病逝,享年39歲。子鄭經繼位。


1664

 清帝國派施琅、黃梧率軍攻克金門與廈門,迫使鄭經退保台灣。 
 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二縣為州。
1.開元寺

1665
 鄭經採諮議參軍陳永華建議,於承天府(台南)興建孔廟。1.台南孔廟
2.陳德聚堂

1674
 中國大陸三藩事件起,鄭經出兵西征。 

1680
 鄭經西征失利,退守台灣。 

1681
 鄭經去世,監國鄭克臧被殺,克臧弟克塽繼承王位。 


1683
 施琅興師東征,澎湖一役,大破鄭氏海軍,攻佔澎湖。1.萬軍井及施公祠
 施琅率軍攻台,鄭克塽投降,結束鄭氏在台22年的統治。1.台南大天后宮
2.五妃廟
3.明寧靖王墓

























































































































































































































































































清帝國統治時期

年 代

世 界 大 事

台 灣 大 事

相 關 古 蹟

1684
 台灣入清朝版圖,設台灣府,下轄諸羅、台灣、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 1.鳳山縣舊城
2.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2.接官亭風神廟
3.台南府城城垣

1704
 台灣知府衛台揆創建崇文書院,為台灣府有真正書院之始。1.學海書院
2.興賢書院
3.振文書院
4.藍田書院
5.登瀛書院
6.明新書院
7.鳳儀書院
8.屏東書院

1709
 墾號陳賴章向諸羅縣申請台北盆地大加臘地區墾照,進入台北盆地開墾。  

1719
 彰化施世榜開成「八堡圳」,為清代台灣最大之水利設施。
 

1721
 朱一貴事件爆發。南部客家人組成「六堆」,助官軍平定亂事,台灣出現首次分類械鬥。 1. 建功柵門
2. 新北勢東柵門
3. 茄苳柵門
4. 阿猴城門

1723
 諸羅縣之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增設彰化縣,大甲溪以北地方設淡水廳,彰化縣治所在的「半線」,改稱「彰化」。 1. 竹塹城門

1726
 彰化知縣張鎬興建「彰化孔廟 」。 1. 彰化孔廟

1727
 改「澎湖巡檢司」為「海防糧捕通判」,澎湖獨立為一廳。1. 馬公城門

1729
 台南三山國王廟創建。1. 台南三山國王廟

1731
 台灣中部爆發「大甲西社事件」。

1732
 張達京等人共組「六館業戶」,集資開築貓霧拺圳,與岸裡社人「割地換水」。

1740
 艋舺龍山寺完工 1. 艋舺龍山寺

1755
 林秀俊到北部板橋平原拓墾,鑿成大安圳,灌溉田地 1 千餘甲。 1. 林秀俊墓

1760
 泉州人郭錫?鑿成「金合川圳」,灌溉田地一千二百餘甲,受惠農民感念郭氏公德,因稱此圳為「?公圳」。

1763
 廣東籍客家人拓墾新莊平原 1. 新莊廣福宮
2. 新莊慈祐宮
3. 新莊武聖廟

1776
美國獨立  

1786
 鹿港龍山寺落成。 1. 鹿港龍山寺

1787
 林爽文事件爆發,除台南府城外,全台重要城市均被林軍攻佔,台灣重要文武要員均歿。為清代台灣最大之民變。 1. 新埔褒忠亭
2. 北港義民廟
3. 鳳山縣城殘蹟

1788
 艋舺清水祖師廟落成。 1. 艋舺清水巖

1789
法國大革命  

1796
 漳浦人吳沙率漳、泉、粵三籍移民入墾蘭陽平原。 1. 吳沙墓

1809
 王得祿剿滅海盜蔡牽 1. 王得祿墓
2. 嘉義六興宮

1812
 劃蘭陽平原為噶瑪蘭廳。

1815
 貢生郭萃、林夢揚等建「屏東書院」,為屏東最早的書院。 1. 屏東書院

1822
 淡水鄞山寺建立 1. 淡水鄞山寺

1823
 竹塹鄭用錫進士及第,稱為「開台進士」1. 新竹進士第
2. 新竹鄭氏家廟
3. 鄭崇和墓

1825
 台北盆地爆發大規模之漳泉械鬥 1. 芝山岩隘門
2. 芝山岩惠濟宮

1830
 大龍峒保安宮完工 1. 大龍峒保安宮

1834
 由姜秀鑾、周邦正主導的金廣福墾號成立。開發新竹東南山區。 1. 金廣福公館
2. 北埔慈天宮

1835
 台南府城擴建外城 1. 兌悅門

1841
 鴉片戰爭波及台灣,英艦砲轟雞籠,停泊雞籠英艦納爾不達號 (Nerbudda) 被擊沉。 1. 王得祿墓
2. 嘉義六興宮

1844
 蔡廷蘭考中進士,是為「開澎進士」 1. 蔡廷蘭進士第

1853
 艋舺爆發「頂下郊拚」,同安人敗退,大舉遷居大稻埕。

1859
 陳維英考中舉人 1. 陳悅記祖宅

1860
 依據「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規定,開放雞籠 ( 基隆 ) 、滬尾 ( 淡水 ) 、安平 ( 台南 ) 及打狗 ( 高雄 ) 為通商口岸,外商與傳教士可出入台灣。 1. 英商德記洋行
2. 德商東興洋行
3.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4.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5. 萬金天主教堂
6. 陳中和墓
7. 外僑墓
8. 西嶼燈塔

1862
 戴潮春事件爆發,是清代台灣最大歷時最久的民變。 1. 新埔褒忠亭
2. 北港義民廟

1863
 板橋林本源家族出資創設「大觀學舍」。 1. 林本源園邸
2. 大觀義學

1865
 

蘇格蘭長老教會派馬雅各 (Dr. Lsaidlaw Maxwell) 抵台傳教。


李騰芳考中舉人
1. 李騰芳古宅

1866
 英商杜德 (John Dodd) 自福建安溪引進優良茶種,於台灣北部丘陵推廣種植。

1867
 

美國商船羅發號 (Rover) 在台灣海峽南端觸礁,船上成員上岸,遭恆春原住民殺害,引起「羅發號事件」。


景美集應廟重建
1. 景美集應廟

1868
日本明治維新  

1871
 琉球人漂流至台灣東南端海岸八瑤灣, 54 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

1872
 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馬偕 (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抵滬尾 ( 淡水 ) 宣教。 1. 淡水禮拜堂
2. 馬偕墓

1874
 

日本派遣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 3,600 餘名士兵攻打牡丹社,史稱「牡丹社事件」。


為此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抵台督辦台灣海防事務。為籌備後山開墾事宜,令羅大春開建蘇澳至花蓮道路,吳光亮開建林圮埔 ( 竹山 ) 至璞石閣 ( 玉里 ) 之八通關通路,袁聞柝開建赤山 ( 萬巒 ) 至卑南 ( 台東 ) 之南部越嶺道路。
1. 八通關古道

1875
 

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台北設府、恆春設縣


安平海口砲台 ( 億載金城 ) 建造竣工,為台灣第一座西式現代化設備的砲台。



1. 恆春城門
2. 台北府城


1. 億載金城
2. 旗後砲臺
3. 雄鎮北門



1878
 英國於淡水設領事館。 1. 淡水紅毛城

1879
 馬偕建「滬尾偕醫館」,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式醫院。1. 滬尾偕醫館

1882
 馬偕創「理學堂大書院 ( 牛津學堂 ) 」,為北台首座西式學校。 1. 牛津學堂

1884
 

馬偕博士所創「淡水女學堂」落成,是為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


清法戰爭爆發。法遠東艦隊司令孤拔 (Anatole Courbet) 率艦攻打基隆、滬尾。


1. 清法戰爭遺址
2. 二沙灣砲台
3. 大武崙砲台
4. 白米甕砲台
5. 獅球嶺砲台
6. 滬尾砲台

1885
 

孤拔率艦砲擊馬公港,佔領澎湖群島。孤拔病逝於澎湖。


英國基督長老教會於台南創辦「長老教中學」 ( 今長榮中學 ) ,為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


1. 西嶼西台
2. 馬公觀音亭

1887
 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奏請由原先二府四廳八縣,增設為三府一直隸州三廳十一縣。 1. 布政使司衙門

1891
 基隆至台北鐵路完工,為台灣第一條鐵路。

1893
 基隆至新竹段鐵路完工。

1894
 清日甲午戰爭爆發,命劉永福率師抵台,駐守南台灣。





























































































































































































































日本統治時期

年 代

世 界 大 事

台 灣 大 事

相 關 古 蹟

1895
 

日軍佔領澎湖。


清國甲午戰敗,訂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
日本任命樺山資紀為第一任台灣總督。
「台灣民主國」創建,唐景崧總統。
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在澳底登陸。
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等見勢不可為,潛赴滬尾,搭英國輪船逃回廈門。日軍近衛師團攻佔台北、台南,「台灣民主國」正式告終。日本佔領台灣。

公布「六三法」,賦予台灣總督得在其管轄區域內發布與法律有同等效力之命令。


陸軍中將桂太郎就任第二任台灣總督。


陸軍中將乃木希典就任第三任台灣總督。



1.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
2. 林投日軍上陸紀念碑


 



1. 總統府
2. 高等法院



1898
 

陸軍中將兒玉源太郎就任第四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就任台灣總督府民政局長。


公布「台灣公學校令」,開始對台灣人子弟施以初等教育。





1899
 

設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是為台灣正規醫學教育之始。


臺灣銀行開始營業,為台灣島內第一家新式銀行。


1. 臺灣銀行



1900
中國發生八國聯軍之役 三井財閥「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台南設立,是為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
1.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


2. 橋頭糖廠

1901
 

總督官邸 ( 今台北賓館 ) 落成。


開始興築阿里山高山鐵路。



1. 台北賓館


1. 北門車站



1902
 南台灣抗日首腦林少貓被日本人誘捕殺害。  

1904
日俄戰爭爆發   

1905
 全台同步實施第一回「台灣戶口調查」,是年台灣總人口有 3,055,461 人。  

1906
 

發布「三一法」。


陸軍大將佐久間左馬太就任第五任台灣總督。


 

1908
 

西部縱貫鐵路完工,全長約 408 公里。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立,是為當時台灣最大的博物館。



1.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2. 新竹車站
3. 勝興車站
4. 台中車站
5. 嘉義車站
6. 台南車站


1.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1909
 台北自來水廠竣工,開始供應自來水。1. 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1910
 開始實施以 1910 年為始之第二次理番五年計劃。1.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1912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 「台灣總督府新廳舍」正式動工。1. 總統府

1913
 

阿里山鐵路竣工。


縱貫鐵路屏東段 ( 阿緱─九曲堂 ) 竣工通車。



1. 北門車站


1. 下淡水溪鐵橋



1914
一次大戰爆發 

1915
 

陸軍大將安東貞美就任第六任台灣總督。


西來庵事件爆發,為日治時期平地最大規模抗日事件。




1918
 

陸軍中將明石元二郎就任第七任台灣總督。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醫學專門部」成立,為台灣首座正式的專科教育機關。




1919
 

「台灣總督府新廈」建成,中央塔樓高約 60 公尺,為台灣最高政治權力的象徵。


田健治郎就任第八任台灣總督,為第一任文官總督。


1. 總統府

1920
 地方行政改正,全台劃分為 5 州、 3 市、 47 郡、 5 支廳、 363 街庄、 18 區等,實施州、市、街庄制。

1921
 林獻堂、蔣渭水等發起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1922
 

開始實施「法三號」,取代 1906 年制定的「三一法」。


新「台灣教育令」公布,開始實施「日台共學」。


總督府設立「高等學校」。




1923
 

台灣文化協會在東京創辦《台灣民報》,黃呈聰擔任發行人。


攝政皇太子裕仁 ( 即後來之昭和天皇 ) 抵台巡視 21 天。


內田嘉吉就任第九任台灣總督。


「治警事件」爆發。




1924
 伊澤多喜男就任第十任台灣總督。

1925
 彰化蔗農為爭取權益,爆發「二林事件」。

1926
 

台灣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為試種成功的稻穀新品種命名為「蓬萊米」。


簡吉、趙港等人在鳳山成立全島性的「台灣農民組合」。


上山滿之進就任第十一任台灣總督。




1928
 

「台灣工友總聯盟」在台北成立。


「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川村竹治就任第十二任台灣總督。


1. 台灣大學

1929
 石塚英藏就任第十三任台灣總督。

1930
 

嘉南大圳完工,灌溉面積達 15 萬公頃。


台北郵便局 ( 今稱台北郵局 ) 落成啟用。


「霧社事件」爆發。


1. 台北郵局

1931
 太田政弘就任第十四任台灣總督。

1932
 

南弘就任第十五任台灣總督。


中川健藏就任第十六任台灣總督。




1934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 ( 即今「大觀發電廠」 ) 開始發電。

1935
 

台中、新竹州一帶發生規模 7.1 的大地震,災情慘重。


台灣舉行首屆地方 ( 州議會、市議會 ) 議員及街庄協議員選舉。




1936
 海軍大將小林躋造就任台灣第十七任總督,台灣恢復武官總督。

1937
中日戰爭爆發

廢止全台各報漢文欄。


以漢文為主的《台灣新民報》被迫禁止出版漢文版。




1938
 與日本同步施行「國家總動員法」。

1939
 小林躋造總督宣布「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台重點。1. 桃園忠烈祠

1940
 海軍大將長谷川清就任第十八任台灣總督。

1941
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大東亞戰爭」台灣總督府成立「皇民奉公會」,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

1942
 開始募集台灣人「陸軍特別志願兵」,申請志願兵者 426,000 名,正式錄取 1,012 名。

1943
 開始於台灣與朝鮮同步?召「海軍特別志願兵」。

1944
 陸軍大將安藤利吉就任第十九任台灣總督。

1945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