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躋造(1877年10月1日-1962年7月4日),台灣日治時期第17任總督。


生平介紹


• 1877.10.1 - 1962.7.4,享年86歲,日本廣島縣人
• 海軍大學校畢業,1913年起長期駐在英、美等國,曾參與日內瓦裁軍會議,1930年以後歷任海軍次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軍事參議官等。1936年3月轉為預備役,9月在海軍的積極運作下,出任臺灣總督。
• 為後期武官總督,1936年,總督小林躋造上任後,標榜以「工業化、皇民化、南進基地化」做為其施政三大基本方針。翌年,中日戰爭爆發, 台灣開始全面實施「皇民化運動」,圖使台灣人徹底同化為「日本皇國人民」。



• 具體措施上有廢除報刊漢文欄、鼓勵臺人改姓名、參拜神社等,對廈門、海南島等日本占領地行政積極配合,並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等為中心發展工業。
• 1940年11月辭總督職,而後歷任大政翼贊會中央協力會議議長、翼贊政治會總裁、國務大臣等,1944年敕選為貴族院議員。戰後被指為戰犯,一時入巢鴨監獄,旋獲釋。
• 有傳記《小林躋造傳》、鍾淑敏撰《海軍大將小林躋造覺書》



皇民化運動 


• 皇民化運動在台灣始於1936年底,終於日本戰敗投降,歷時八年。此運動是日本帝國戰爭動員的一環,配合戰爭的需要,將臺灣人改造為真正的日本人,成為「天皇陛下赤子」,可視為將文官總督時代的同化政策再加以強化。總督小林躋造廢止報紙的漢文欄,推行使用日語,禁止使用方言,撤廢寺廟偶像,強制神社參拜,禁止台灣風俗習慣儀式等等,這些政策破壞了臺灣的傳統文化,企圖對臺灣人進行精神改造。



國語運動


• 「國語」在當時指的是日語,國語運動的目標  在使所有的臺灣人都能講日語。而符合標準的
  家庭稱「國語家庭」,不僅是大家的模範,而  且還享有實質生活上的優惠。
  任何家庭,只要其成員在家都講日語,就可以  向各級政府所立的國語家庭調查委員會提出申
  請,通過審核後就成為「國語家庭」。通常會  獲頒1張證書、1個獎章、和1個「國語家庭」
  門標。其享有許多優惠,例如該家庭出身的兒  童,可以進入程度較高的「小學校」,也可優
  先進入中學等學校就讀。 另外,還可獲發黑券  ,在物資缺乏的環境下,仍可比照日本人,換
  得特別物資配給。



•宗教、社會風俗改革  • 總督規定不能過農曆年,必須過日本的陽曆年,而且也要過日本的節,參加他們的祭拜儀式,要朝拜他們的神社等等。其中有一項讓臺灣人很反感的就是過陽曆年,因為日本人要求臺灣人在門口的旁邊要擺松樹,在門口的上面要紮上草繩並粘上白色的紙,讓臺灣人感覺好像在辦喪事,因而有很多臺灣人還是會偷偷地過農曆年。



• 正廳改善:昭和11年(1936)起展開,改變臺灣傳統廳堂配置與祭祖習俗的運動。然而這個運動並非由總督府主導,而是由地方政府發起。最初激烈地焚燬祖宗牌位、神佛像與掛軸,總督府對這些行為採取曖昧旁觀的立場,後來為防止過激的行為刺激民眾,「臺灣神職會」出面發佈「正廳改善實施要項」,採取較溫和的辦法,建議在台灣傳統的廳堂中央安置「神棚」,奉祀「神宮大麻」,勸導民眾將祖先牌位更換為皇民始祖式的「祖靈社」,配合皇室春秋皇靈祭,舉行神道式的祖靈祭祀。 



志願兵制度 


• 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原先沒有服兵役的義務,再說日本人也不放心讓臺灣人當兵。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後,日本要求臺灣供應軍伕,然而軍伕並不是正規的軍人,包括通譯、軍醫、巡察補等,一般稱為「台籍日本兵」。軍伕的徵用,通常是總督府依軍方的請求,派庄役場的職員偕同當地巡察到當事人家中進行勸說加入。軍伕在戰地負責搬運粗重物件,如兵器砲彈、築戰壕、建營地、運糧炊事、鋪橋造路等勞力工作,他們沒受過軍事訓練,不會用槍械,不過除了粗重工作外,還要守備和站崗。雖是扮演協助日軍的角色,但在戰場上其危險程度,並不亞於正式軍人。



• 1941年臺灣總督府與臺灣軍司令共同聲明,宣布陸軍志願兵制度將於次年在台灣實施,當時社會上有許多慶祝、感激實施志願兵制度的活動,還掀起「血書志願」的熱潮。但志願兵制度只能算是募兵制,因為日方對於台籍士兵與同種和民族作戰的忠誠度有所疑慮,一直到1945年為補足兵源,才宣布開始在台灣實施徵兵制,所有役齡男子都必須當兵。



心得感想


• 或許日本殖民的確很可惡,但他們對我們的生活也改善了許多,譬如衛生、守時以及守法的概念,對台灣的建設更是有極大的貢獻,西部縱貫鐵路、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全都對日後台灣晉升亞洲四小龍有幫助,但他們強迫我們成為皇民,為他們打仗,實在是是非常不尊重,是不是這麼說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