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43年(西元1778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臺北新莊),設帳授徒,從事教職。並於乾隆50年(西元1785年)時返回福建龍溪。據專家考證,林應寅應是林家最早至臺灣的先祖。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雇於米商鄭谷之家。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既為米商,在運米業上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
  
  後來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更累積了不少財富。當時林平侯年已40,於是衣錦還鄉,返回中國捐官,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共7年。後來林平侯無意於仕途,於是在嘉慶21年(西元1816年)辭官返台定居。但是當時臺北淡水有嚴重的漳州、泉州人械鬥的事件,為了避禍,林平侯在嘉慶23年時,遷居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的三層(今福安里)定居,並興建巨宅、築大嵙崁堡防禦亂民、開墾田地、築灌溉水圳,田租收入大增。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請朝廷興建淡水城。道光27年(西元184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枋橋(即今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商店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為總家號。林家五子中以林國華與林國芳兩人最為賢能,承繼家風,勇於開拓本業。此時漳州、泉州人的械鬥事件仍未平息,為了避禍,兄弟二人在枋橋漳州籍居民的邀請之下,林家於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於枋橋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並於咸豐3年落成後舉家遷入,咸豐5年開始籌建枋橋城以抵禦泉州人騷擾。不久後,林家開始在大厝後興建園林庭園,並且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臺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在短短三代之內成為臺灣的鉅富,林維源並且在清法戰爭後,大力協助臺灣巡撫劉銘傳進行番界的拓殖、地方實業的推廣與撫墾制度的推行。今日遊客所暢遊的林本源園邸,也是在這一代的經營下成長至顛峰。 
 
入口只要提供當月發票就可入園



剪票口有很多簡介



入園小徑



 



林本源園邸歷經朝代更迭,屢遭破壞而傾頹,在耗費巨資整飭修建後,總算恢復昔日舊貌,現在已成為台北縣最著名的景點。



方亭



方亭的上樑



漏窗又稱花窗,是中國建築中獨特的藝術項目。施造方法通常在牆上預留空間,以紮筋支撐主體再和以土石,或以磚瓦磨製輪廓,然後鑲嵌於牆面,再以泥塑勾勒細部樣貌塗勻,最後敷彩。亦有以木條材料組成各種形狀的漏窗。


石欄



噴泉造景



旋轉台階



汲古書屋的主要功能是藏書及讀書,仿明代毛子晉之汲古閣而命名,汲古書屋外觀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其後皆設格扇門,以利通風及方便出入。汲古書屋本身部份原為平頂構造,大約在日治中期才改為目前所見的兩坡落水形式,作為一座書屋,其窗格子均採取簡潔大方之形式。
  屋前之軒亭造型高聳華麗繁複,使用「卷頂」推測是受了南洋外邦建築的影響



「汲古書屋」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仿明代毛子晉之〈汲古閣〉而命名,以前藏有宋元善本數千卷,為林家子弟讀書之所。



 



蓮花水缸



燈籠



 



美美的門與陽台



汲古書屋後門



汲古書屋側邊一覽



「汲古書屋」前的軒亭造型奇巧、華麗繁複,在其它庭園中尚未發現相同的例子,可能是林家與南洋貿易中受到南洋風味影響的產物。



方鑑齋,為昔日讀書之所,平時亦是騷人墨客,吟詠唱和之處。齋前鑿池,池中設有戲臺,凸出於方鑑齋對岸水域之中。齋右側依壁,假山層疊,沿假山有小徑可通往戲臺。戲亭備有太師壁,夜間清歌抑揚,饒富生機。本區域以水院為中心,周圍布置屋舍、戲亭、迴廊、曲橋與假山,齋前軒亭與戲亭隔水相對,互見水中倒影,是傳統園林設計「對景」的技巧,不但景致變化豐富,而且封閉水院的音響效果極佳。



 



很大的榕樹,看來有幾百年歷史了,底下盤根錯結



當年林家在大厝後興建廣大庭園,並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台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



「方鑑齋」前的池塘對岸設有戲台,凸出於水域之中,戲亭備有太師壁,封閉水院的音響效果極佳,夜間清歌抑揚,饒富生機。



「方鑑齋」為昔日主人和騷人墨客吟詠唱和之處,齋前鑿方形水池,齋右側依壁,假山層疊,是全園區最幽靜及富詩意的地方。



 



牆上的隸書字體



中式園林造景重視遊園路徑的設計,在路徑中設置具有不同景觀的景點,曲折的迴廊是一大特色。



 



玄關燈籠



「林家花園」整個庭園由曲廊路徑變化而成,在廊與牆之間夾出形狀與性質各異之院區,園景變化多端,精巧雅致,處處皆勝景。



曲廊



一個白目小孩爬上休憩的桌子



月波水榭為一賞月之所。海棠形的水池漂浮著一座雙菱形的水榭,並有小橋與岸邊連接,有如一艘小船泊於碼頭邊,予人豐富的想像。雙菱形也稱方勝,是一種中國古典工藝常用的圖案,有連綿再生的象徵意義。
  


拾級



水榭右側有迴旋石階,額題「拾級」,讀「ㄕㄜˋ級」,意味登階而上,昔日順著樓梯可登上屋頂平台。牆外又有一淺池,池岸疊石,亦有野趣。其中一特立之石峰,為日治時期舉行盛典時之紀念物



菱形的水榭



池裡荷花



水榭內部擺設



圓形跨門



定靜堂為園中佔地最大之建築物,是林家招待賓客,舉行盛大宴會之處。
  定靜堂以四合院方式配置,前埕寬廣,入口設重門中庭做穿廊,對照有秩地引導賓客到達儀典性的正廳。
  它除了為社交儀典提供場地之外,堂內並經常陳列古董、古畫。內有花園主人林維源所書之「定靜堂」橫額,正面花磚牆及兩側磚雕亦為佳作。



一群香港來的朋友跳起來拍照



 



定靜堂大門前的燈籠



廣場旁的蓮花水缸



「定靜堂」為園中佔地最大之建築物,是林家招待賓客舉行盛大宴會之處,中庭做穿廊,對照有秩地引導賓客到達儀典性的正廳。



 



 



 



定靜堂的燈籠與牌匾



「定靜堂」主廳高聳寬敞、裝飾精美,堂內陳列古董、古畫,主要功能為會客、祭祀活動,因此位於園林建築中的重要位置。



榕蔭大池池北有仿林家漳州故里之山水假山,池畔繞以梅花鄔、釣魚磯、雲錦淙等不同形狀的亭子,計有三角形、四角形、菱形、八角形及疊亭。
  亭作為林園環繞池水之導遊路徑線上休憩憑眺之地點,亦是對景觀賞之重點,隨人體之高視、俯視、低視而建亭,亭頂除了攢尖外,歇山最為普遍。因地制宜設置,充分表現了主人的獵奇趣味。
  榕蔭大池的生氣有很大一部份由榕樹提供,巨大的遮蔭、開敞的自然地面與大面積的池水都能提供此處宜人的微小氣候,使林園增加舒適度,也富有地方情調。



「榕蔭大池」旁的亭子,係作為林園環繞池水之導遊路徑線上休憩憑眺之地點,亦是對景觀賞之重點。



 



「榕蔭大池」是園中面積最大的池溏,係仿林家漳州故里山水風光所建,池畔繞以梅花鄔、釣魚磯、雲錦淙等各種不同形狀的亭子。




 



 



 



「敬字亭」,敬惜字紙,乃國人之美德,旨在尊重文字、珍惜民族文化,敬字亭即為敬惜字紙之唯一設施,古今奉行至謹。



 



山水假山



 



池內的鯉魚



池內的綠頭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