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開發歷史上,「一府、二鹿、三艋舺」是眾人皆知的先後順序,「府」指的就是清朝治台前期的台灣府,也就是現今的台南市。早在荷蘭、明鄭時代,台南就已是全島政治、經濟中心,其輝煌的歲月長達百餘年,走一趟台南府城,勝讀半部台灣史。



17世紀初西班牙人繪的「大員島荷蘭人港口圖」



  明天啟4年(1624),盤據澎湖的荷蘭人被中國官軍驅逐後,遂將在澎湖當地所築之城堡拆除,將磚石連同武器及糧食運往台灣。在聲稱得到明朝「默許」之下,當年9月,於台江口岸之一鯤身沙洲,以木板和砂土築城,次年命名為奧倫治城(Orange),成為在台灣本島第一個築城者。


 


  1627年,荷蘭第三任總督奉命將此城更名為熱蘭遮城,並於對岸的北線尾沙洲建一砲台,稱為熱堡(Zeeburgh),互相拱衛。第四任總督又將熱蘭遮城的竹木沙土牆垣換成磚石,並加以擴建,1630年動工,全部工程至1634年才完成。



全盛時期的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鳥瞰圖



  改建後的熱蘭遮城分成「內城」與「外城」兩部分。內城為一四方形三層建物,最底層為儲藏彈藥以及糧食的倉庫,第二層僅有城牆四面圍繞,每面牆中央有一凸出的半圓形堡壘,可加強防禦。第三層上方為行政中心,包括辦公室、士兵營房及教堂,皆是一棟棟獨立房舍。外圍亦築有牆垣,牆垣四個角落各有一方形凸出物,稱為「稜堡」,上設有巨砲,並於西南方稜堡立一觀測所。


  外城僅有一層,與內城西北隅相連,為向西方延伸之長方形城郭。外城城牆在西北與西南兩角亦設有「稜堡」,置砲數門。城中房舍林立,多為商賈宅院、醫院及民房,其廣場就是交易場所。


  當年荷蘭人為拓展貿易而來,因此熱蘭遮城就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商務中心。包括漢人、原住民、荷蘭人、日本人皆在城內尋找商機,而來自各地的小販出售之物品包括蔗糖、鹿皮、瓷器、胡椒甚至軍火,簡直已經具備了國際都市的條件。



 
「沙鯤漁火圖」中的安平城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為了紀念其位於泉州的故里安平,乃將一鯤身改名「安平鎮」,熱蘭遮城亦隨之更名為「安平城」,並居住在城中。鄭成功除了在此城另闢一門,取名「桔秩」外,只增建了一些亭台樓閣。所以安平城之外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由於鄭氏父子皆以此為居城,當地民眾也稱安平城為「王城」。



 
「鹿耳春潮圖」中的安平城與對岸的鹿耳門



  由於安平港的淤積,使得北邊的鹿耳門取而代之,故安平城已失去了扼守港口的重要性。台灣入清朝版圖後,台灣府的行政中心被移往赤崁,安平的地位乃漸趨沒落。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沈葆楨來台督辦防務。沈計劃在二鯤身建一新式的西洋砲台(即億載金城)。因工程所需之磚石取之不易,乃拆取安平城遺址之磚石,就近支援。



日據時代的安平古堡燈塔



  1897年,日本人在安平城舊址建海關宿舍,乃將城內之城基拆除,於昔日內城處再以磚砌成一長方形的高台,其上建有洋樓。1908年,日人更從他處遷移一座燈塔,立於內城西北角一帶。


 


  台灣光復後,國軍駐守安平城,築瞭望台一座。數年後,日據時期的燈塔失去效用,遂被移走。



 
安平古堡紀念碑


  現今的安平城被稱為「安平古堡」,大致以日據時代的建物為主體,當然與荷蘭、甚至清朝時期的外觀相去甚遠。踏上高台的紅磚石階,鄭成功銅像及安平古堡紀念碑映入眼簾。這塊刻有安平古堡四個大字的石碑,其實建於日據時期,原碑文刻著日本與當年佔據台灣的荷蘭人發生衝突時,日人濱田彌兵衛與荷蘭人對抗的事蹟。國府抵台後,原碑文遭抹去,經重刻後成為今日的模樣。


 


古蹟紀念館



  高台最上方就是昔日日人所建之洋樓,於整修後成為荷蘭式的建物,充當「古蹟紀念館」。屋內有鄭成功的墨寶以及有關事蹟的展示,另外尚有熱蘭遮城、德記洋行、海山館等府城著名的歷史建築物的模型,甚具參觀價值。


 


  洋樓旁那個白牆紅頂的建物,就是國軍於民國64年所立之瞭望塔。其現代的造形與古蹟相當不搭調。此塔高三丈有餘,登臨其上,可以鳥瞰台南市區。至於當年熱蘭遮城的外堡「烏特列支」,就位於安平公墓一帶,旁邊有個安平小砲台,皆可在瞭望塔上一覽無遺。



瞭望台下方的古砲



  瞭望塔下方的平台上,有嘉慶年間鑄造的古砲三尊,旁邊則是清代「軍裝局」石匾。平台前方可以看見一半圓形的牆基,那就是當年熱蘭遮城內城半圓堡的遺蹟。由磊磊的紅磚所堆砌出的石垣,就可想見原先城牆的厚度。半圓形中間有一圓形石基,似乎為古井之類的遺蹟。



熱蘭遮城內城的半圓堡遺跡



  荷蘭時代的遺蹟在安平古堡尚有三處,一為外城北城壁遺蹟,二為外城西南稜堡遺蹟,此二者大部分隱藏在民宅內,外人不易發覺,如今惟有外城南城壁遺蹟被保留在「古壁史蹟公園」內。


  由一塊塊紅磚堆起的古牆垣,高聳挺立在安平古堡北方一隅,彷彿仍堅持著昔日的威嚴。牆垣被老榕樹巨大的樹根所盤據,更凸顯了歷盡滄桑後的淒涼。如果仔細搜尋,還會在古牆上發現一個狀似剪刀的痕跡,那是當年鎖「剪刀鐵」之處。「剪刀鐵」是用來將橫梁固定在牆上的鉤子,又名「壁鎖」。想不到三百年後替古壁刻劃出如此美妙的紋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