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統治的初期,台灣本來是福建省的轄地,稱為台灣府,府治設在現在的台南市。但到了清末,全台各地人口增加迅速,清廷便於光緒13年(1887)將台灣獨立設省,並將之割分為台北、台灣、台南三府,以台灣府為省會。



台灣府城



  光緒15年,台灣府城開始動工,該城之規模為全台之首,初期先完成了八座城門。大東門坐落在今日台中糖廠一帶,大西門位於今台中監獄附近,大南門地處台中農工附近,大北門約為中山公園正門周遭之地。在大門之外另有四個小門。



劉銘傳



  就在台灣府城將要完工時,劉銘傳因故丟官。繼任的巡撫邵友濂認為台灣府偏僻落後,因此將省會暫置交通便利的台北府。並在光緒17年下令中止築城工程,幾乎快要竣工的城牆就只得任其荒廢了。




 
昔日的明遠樓


  日據時期,有不少城樓因都市改建而遭拆毀。台灣府城因尚未完成,所以就全部被夷平,不留半點痕跡。所幸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昔日北門上的城樓「明遠樓」,被允許放在當地林姓望族的花園中(今中山公園的前身),當作一座涼亭,名為「望月亭」。



明遠樓內的「曲奏迎神」



  當年由北門移過來的望月亭已經朽毀,今日所見者為民國37年重修後的改良建物,其屋頂上的飛脊尖峭,加上龍形及葫蘆形裝飾,反而有點像寺廟的山門。整修後雖然較為樸實,但已與一般的涼亭無異。不過當年台灣縣知縣黃承乙所題之「曲奏迎神」匾額仍然高掛亭中,多少保留了一絲原味。
  望月亭現處於一山丘之上,這座山丘為台中昔日之制高點,清廷曾經在此建築砲墩,故被稱為大墩,亦名砲台山,目前山上還留有碉堡似的建築,可能是昔日砲墩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