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農立國,農民對牛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鬥牛陣」就是基於這份情感發展出來的民間遊藝。鬥牛陣通說是台灣光復不久,由台南學甲鎮的大灣庄首創,所以稱為「大灣牛」。


   
鬥牛的道具「牛」,是以竹或藤為架,身驅部分蒙上布料或皮革,頭部以紙、布一層一層裱褙而成,再以漆料彩繪。尺寸與真牛相同,道具由藝陣自行設計製作,分為「水牛陣」和「赤牛陣」。


鬥牛陣的成員大約十個人左右,四個人撐演「牛」,兩人扮演牧童,這六人演來相當吃力,撐牛的身體要弓著腰,撐牛頭的還要把牛頭耍得像真牛一樣;還有三四個人是替換及敲鑼打鼓的樂工,鬥牛陣的表演除了迎神賽會外,有些人家在婚喪喜慶的場合,也請來表演增加熱鬧。表演的內容如下:


兩個牧童各牽著自家的牛來草地吃草,不料兩條牛突然為了爭吃草打起架來,牧童先是勸架,各管各家的牛,對方卻趁虛而入,兩個牧童為護著自家的牛,互打著對方的牛,於是變成人跟人大打出手。內容簡單,卻是描述莊稼人家的心聲,在鄉間很受歡迎。


 



 


詼諧逗趣的鬥牛陣一直是廟會、婚喪喜慶陣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人也多為其豐富的肢體語言所吸引,一時間的藤條飛舞,斗笠紛飛,人仰「牛」翻,灰頭土臉,趣味橫生,剛柔並濟的打鬥畫面,不僅令人莞爾,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民間技藝日漸失傳的今日,官田鄉尚留存一團「鬥牛陣」,這是由尹連秋團長所帶領,成立於民國72年(1983),迄今已超過20個年頭,鄰近鄉鎮若需要「逗鬧熱」,尹團長總會率「牛」相挺,拔「藤條」相助。


 



 


       通常,廟會中鬥牛陣會以牛隻鬥爭做為開場,而婚喪中則以公牛與母牛主人的口角開始。不管如何,牛隻交錯著牛主人的賣力打鬥演出,或衝入人群,或找觀眾評理,表演得起勁時,有時連拖鞋都脫下來追打,甚至在地上扭打成一團。豐富的肢體語言總會博得滿堂彩,在廟會慶典、結婚喜慶中掀起歡愉的高潮,也在傷感的喪葬場合中,緩和悲傷氣息。
      一般鬥牛陣是由六人組成的陣頭,4人扮牛,另外2人則扮牧童或牛主人的角色,主要的道具有布和竹子編製而成的牛隻、藤條、斗笠等等。
      也許你不知道,鬥牛陣本身有個行規,那就是當觀眾及時制止扭打成一團的架局時,這時表演就得以劃下完美句點。所以,下次當你看到牧童打得難分難解時,記得解救一下他們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