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馬陣,客語稱「牽布馬」,是從竹馬戲演變而來的。
   早期的「布馬」,以竹子為馬的骨架,再糊上經過彩繪的指為馬身。後來因為紙容易破損,而改為布製的,骨架也改用藤條,堅固耐用,彈性也較佳。


   布馬陣中,騎馬者為狀元,身穿大紅袍;牽馬的馬伕由丑角扮演,是整個靈魂人物,他以靈巧的身段、逗趣的表情、誇張的動作,表現戲 劇效果和喜感。伴奏樂器有鑼、鼓、鈸和嗩吶。


   除了廟會外,布馬陣也常在節慶時挨家挨戶表演,象徵狀元及第、吉祥如意。


 



 


「布馬陣」成員有四、五人的小陣,八、九人的中陣,也有多達一、二十人的大陣。不管大陣小陣,一般陣頭配樂大都是小鑼小鼓加上銅鈸及嗩吶,主要的腳色是「狀元」與「馬僮」。


「狀元」或「縣太爺」身穿大紅色官袍「騎」的布馬,是以竹藤為骨架,上紙、布後再加以彩繪。「馬兒」攔腰切成兩段,中間有個架子套在狀元肩膀上,「馬」的頭半段就在「騎馬」的狀元前面,尾部在後面,馬兒登場奔馬四條腿懸空抖動,著力的是狀元的兩隻腳。


      
「馬僮」的裝扮花色不一定,以動作靈活的服裝為主。馬僮看似小腳色,其實他是布陣的靈魂人物,乍看好像陪侍著狀元老爺馬後跑,事實上狀元可被他得團團轉,喘著大氣呢!


布馬陣係以落地掃形式演出,戲碼大都以「狀元遊街」、「傻太(縣老)爺出巡」, 「騎馬探親」,這是滑稽逗趣的形式演出,一上場就會引起觀眾哄堂大笑。另有「困塘」、「洗馬」、「弄七寸」、「過椅橋」等,則以雜耍與特技為主,全賴紮實的功夫為基礎,尤其是馬僮跳躍翻滾,沒有強有力的體能來支撐,那是無法勝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