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81台灣早期民主的萌芽


台灣進入1981年了。


因為1979年台灣當局與美國斷交,並以政局不穩的理由暫停選舉,直到美麗島大審後才又恢復。當時的美麗島人士均被關在牢裡,但相關人士均積極投入選舉,如家屬紛紛打出為夫出征等口號參加選舉,均高票當選。而一些為美麗島大審奔走或辯護的律師也紛紛參與政治及選舉,如謝長廷和陳水扁,均當選台北市議員,而且是在我家這邊的第一選區。他們兩人既合作又競爭、亦敵亦友的情結,大概就是這個時候決定的。


當然,說到台灣民主的發展,也不是從美麗島事件後幾個街頭運動家或律師開始的。應該說,這些事件都是有連續性的。從國民政府時期陳誠當省主席開始推行的地方自治,到威權當局之下的各級地方代表選舉,一直到蔣經國後期的民主化,美麗島事件只能算是一個引爆加速、激髮質變的點而已。


雖然還沒有正式組黨,但這些黨外人士以黨外候選人推薦會的名義紛紛推出候選人,都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印像很深刻的是,爸爸總是喜歡帶著我趕場,去聽各個候選人的政見會。除了候選人本身的演講外,所謂的名嘴助陣也是大家喜歡聽的,這些名嘴們常常妙語生花,譏諷政府,把台下聽眾逗得哈哈大笑。這些場子已經超越了一般政見會的原意,倒不是說那時候民眾已經有什麼特定的政治立場或者真的支持他們,而是這些場子反而給有些民眾壓抑已久的心情提供了一個發洩的機會。


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小花絮是,在這些黨外的場子中,總會有些賣烤香腸的小推車,他們大概都是一些基本上支持黨外運動的烤香腸小販,有時上面可能會放個擲骰子賭香腸的碗。他們如游牧民族般跟著黨外或後來民進黨的造勢及抗議場子四處移動。除了賣烤香腸外,還有糯米腸、飲料等東西,這種香腸攤在當時通稱為民主香腸。所以你可以想像一個畫面:許多群眾、抗議者、記者甚至是警察一起吃香腸,然後互通一些資訊。此外,旁邊一定會有些流動的書攤,販賣些書店看不到的禁書、街頭運動的錄像帶,以及夾雜在這些錄像帶中間偷渡販賣的A片等,這是早年台灣民主運動的一種特殊風貌。


既然以前台灣人民對國民黨那麼不爽,為什麼幾十年來都沒什麼大反抗,基層投票時,國民黨的支持率還是那麼高呢?如果這全部都歸咎於國民黨的高壓統治那就錯了。其實國民黨要的只是政治的絕對權力,至於基層社會,個人和傳統的空間並沒有被消滅,而是換了另一種形式管理。比如在台灣的各鄉鎮,就算是偏遠地區,都可以看到國民黨的民眾服務社,其實說白了就是鄉黨部。平時服務些什麼不知道,但大家到了選舉時期,這裡就變成了各鄉鎮動員、固樁,甚至買票的基地。


不只在地方,國民黨的組織網已經綿密到從里長、農漁會、姓氏宗親會,到各式公會、公營事業、眷村、部隊等,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國民黨的黨組。當時台灣人民的公民意識尚未建立,所以這些綿密的組織網在選舉,尤其是地方性選舉時,展現了強大的動員能力。所以,國民黨一直擅長打這種組織戰讓自己的候選人上台,而長久與地方政治勢力建立下來的關係,更是黨外人士難以分一杯羹的原因。


1982年1月,鄧小平談話指出,葉九條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台灣的民眾都被教育著共產黨要血洗台灣,因此從很小開始我就有這種陰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台灣一般民眾才慢慢從這陰影中走出。而這一年,葉九條的提出,以及來年廖承志給蔣經國的公開信,蔣經國的反應依然是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兩岸那時的政治氣氛就是這樣,雖然不直接接觸,但又隔空交火放話,前線金門的砲戰早已不打,只剩下嘴炮繼續開而已。除了兩邊的廣播互相感召對方之外,台灣這邊又喜歡放一些熱氣球到大陸去,裡面大概放了些宣傳單,或者是手錶、收音機、罐頭之類。當然,大多數時候政府不會直接出面施放,而是一些民間組織的自發行為。這些空飄氣球,如果氣流算得準,飄到四川、湖南都有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