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台灣地區第一次大選


1996年3月的大選,是第一次台灣地區領導人的直接民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本來是由國民代表大會選出的。國民代表大會在過去算是台灣政治體制下的一種特殊組織。依孫中山當初的政府設計,政府的治理權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行使。但是,關於監督政府、領土主權及修改憲法等,則是交由國民代表大會行使,並將國民代表大會的憲法層級置於五院之上。而立法院委員及國民代表大會代表皆由人民選出。如此,通過國民代表大會,人民也能有效地控制監督政府。


當然啦,這一切都很理想化,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台灣,很多現實都不像當初設計時的情況了。 1996的大選,各方的人馬如下--


國民黨:李登輝、連戰;民進黨:彭明敏、謝長廷;無黨籍:林洋港、郝伯村(實際上是新黨支持);無黨籍:陳履安、王清峰。


其實,這是一場從一開始,起點就不太一樣的選戰,因為國民黨李、連這一組,從一開始就聲勢浩大,支持率一直遙遙領先,再加上龐大而細密的輔選網絡深入台灣的每一個角落,單就資源一項,其他各組候選人已望塵莫及。


而民進黨在這次選戰中可是低估了李登輝的魅力。另一方面,民進黨當時挾著前幾次大選都有不錯成績的氣勢而來,但的確是HIGH過了頭,忘記了民眾對台獨仍沒什麼信心,大部分都還是想安穩地維持現狀。


其實這次選舉,從中期之後,大家都已經看得出來李、連這組人馬是一定會當選的,只是沒人願意認輸。並且,台灣的選舉就是這樣,就算支持率低,也要搞得氣勢高昂、熱熱鬧鬧的樣子。所以不管哪一個陣營的場子,現場一定是一片歡樂,HIGH到最高點的氣氛。台灣地區大選為什麼會選在年底到年初這段時間,我猜想是因為這段時間剛好是職棒休賽期間,天氣又冷,所以民眾需要一些可以盡情大喊的熱情活動宣洩一下。


雖然說民進黨在當時的支持率已經落後了,但民進黨的場子依然可說是最好玩的,這可能是因為該黨從街頭運動起家,辦起各種活動來,掌控節奏的能力是一流的。在選前最後一個晚上,民進黨的場子裡,台上主持人及台下群眾互相呼應,再加上演講時不時穿插著背景音樂,最後伴隨著候選人出場而達到最高潮,結束後再放個煙火,現場簡直就是又HIGH又熱血。整個台北市到處都有選前之夜,每一個場子都在比誰能更晚結束,似乎先結束的,在聲勢上就輸人一等。


當晚,每個候選人的場子都結束後,幾乎已經十一點了,但民眾意猶未盡,一群一群地走在街上逛著。支持民進黨的群眾很熱情,自發性地開始散步,從市政府廣場一路走到總統府前,在每個路口都有人搖旗吶喊,一呼百應。如果遇到其他陣營的支持者,倒也不會對罵,就是隔著街互相對喊口號,隔空交火,也是好玩的成分居多。當走到總統府前,看到已經是重兵把守,整個府前廣場都已經被圍住,大家也就自然地散了。經歷過那麼多次大選後我才了解,選舉的結果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原來大家喜歡的是那種選舉中的狂熱,和那份如同辦嘉年華會般的感覺,等到選完,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


總之這次選舉是李登輝陣營勝利了,拿到超過半數的選票,總算是為他的總統位置立下了正當性、合法性。


這場選戰後,李登輝的地位可說是完全確立,得以開始黨內中生代的佈局。林郝、陳王代表的國民黨非主流派自此之後可說是徹底瓦解。而李登輝從此也跟民意基礎頗高的省長宋楚瑜開始形成對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