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少人為了這個位子.......付出悲慘一生及生命!


 


(大清帝國-九龍寶座)




(慈禧太后畫像)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西太后」、「那拉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年輕時的慈禧畫像-1852年5月,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1854年,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九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宮女)
1856年,生皇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1857年,晉懿貴妃。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吏部筆帖式,曾任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等。玉牒(皇族家譜)呼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故得「慈禧太后」之稱謂。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之東、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過去對慈禧皇太后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侷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左瑾妃-中慈禧太后-右隆裕皇后)



正面評價


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抗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熒熒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幹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慈禧太后像)



負面評價


個人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上了年紀,照相有一點表情呆滯)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議和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



(慈禧太后晚年攝影)



甲午戰敗之源 馬關條約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修建頤和園是光緒為討好慈禧所為,有部分原因是讓慈禧頤養天年還政於光緒。所用款項和海軍軍費衝突,使北洋海軍無法購買已訂購的快速巡洋艦(後被日本買去成為「吉野號」,此艦後擊沉「致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有決定作用),並且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的連續數年經費嚴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


 


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厳島號」。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葯,後來海軍軍費挪用修了慈禧的頤和園。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老年的慈禧太后-彩色像)



阻礙變法維新許多批評者謂,慈禧皇太后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均乃出於維繫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而非出於真心支持。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於1894年起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終於,帝后兩黨之間的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劃的流產政變中爆發;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后黨政變成功。於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嘎然中止;嗣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


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七十大壽時的慈禧)



辛丑和約之源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皇太后排斥維新改革,並寵信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



(慈禧太后乘轎出巡)



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奪權的陰謀,但出於本身對於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認為「民氣可用」,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殘殺「教民」、攻擊外人、殺死德日外交人員等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殘殺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率爾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聯軍入京,禍及華北多省,帝后西狩,終以締結辛丑和約解決;和約規定懲辦禍首、謝罪賠款、使館區駐軍、軍備限制等,並造成日俄軍隊長駐滿洲的局面,中國的主權以及清帝國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損失。



(慈禧太后乘轎出巡)



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均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締結辛丑和約後慈禧發佈「罪已詔」,詔中對列強的「寬大」處理表示感激:「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又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成為後世指責其賣國之名言。


 


(西洋畫家所繪慈禧油畫像)



懸案:光緒之死1908年秋光緒帝病逝於瀛臺,年方三十八歲。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諸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一般相信他是由慈禧授意光緒帝的近侍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其實光緒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為慈禧所賜死,遂長年無後。另有人稱他為自然病死,但鮮為後人所採信,因為慈禧臨終前似乎預知皇帝將早於自己壽盡,故已著手安排、物色可繼位之人選。有一位成年的阿哥曾為慈禧所喜,但最後慈禧仍以其侄孫、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之三歲長子溥儀為帝。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1909年(宣統元年)光緒帝葬入中國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



(珍貴照片:年近古稀慈禧太后。御用攝影師裕勳齡攝於清光緒29年(1903),地點在頤和園樂壽堂。)



滅國傳說傳說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將敵對的海西女真葉赫部消滅,該部酋長金台吉臨死前發下的詛咒:「即使我葉赫族裡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將建州女真滅亡!」於是後來的滿清皇帝爲了迴避此詛咒,均避免冊立葉赫部的女子為后。慈禧太后是葉赫部的後代,而清帝國在她的主政下邁向衰亡,因此有人說慈禧太后的出現正是葉赫部的詛咒應驗。由於,努爾哈赤的元配為葉赫部人,也有滿清「興於葉赫,亡於葉赫」之說。


 


(中年的慈禧太后,嬌豔的姿態)



(05-1904年11月16日,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最先进的电影放映机一架及影片数套作为寿礼。但影片在宫内放映时,仅放映了三本,摩电机即发生炸裂。慈禧大怒,认为是不祥之兆,清宫内从此就不准再映电影。图为深居皇宫中的慈禧太后。)


史實上,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世世代代都是姻親。努爾哈赤的母親以及許多妃子都是葉赫那拉人氏;皇太極即為葉赫那拉氏(滿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所生。



(葉赫那拉-蘭兒)(杏貞)



在清朝時有一個世代傳說:葉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孝慈高皇后是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之女,14歲時(明萬曆16年)作為建州女真與葉赫女真結盟條件嫁與努爾哈赤,與努爾哈赤生活了15年,僅生下皇太極一子,29歲病逝。於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極追諡為太祖高皇后。在孝慈與努爾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間,正是努爾哈赤積極向外擴張,統一女真各部,並收降一部納娶一妃的輝煌時期。努爾哈赤是用36年的時間統一蒙古與東北其他各部之後,最後才向葉赫那拉氏宣戰的!原因有兩個:其一,葉赫那拉最強大;其二,葉赫那拉的汗是他的親舅舅,各守關的將領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親人。



(宮廷畫家所繪《孝欽顯皇后朝服像》(慈禧)



當時,努爾哈赤帶著他的千軍萬馬,包圍了葉赫城,但他沒有馬上宣戰,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請求葉赫那拉氏投降,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明朝政權。可是葉赫納拉家族認為,你是我們家的姑爺,你不聽我的指揮,還要聽你的,那哪行呀!堅決不同意。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努爾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願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祿,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誰,我六親不認,一律屍首分家。就這樣,努爾哈赤向葉赫那拉宣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努爾哈赤最終殺進城去,殺了幾萬人,而葉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圍的首領也紛紛自殺,寧死不降,直到最後,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輕的看到大勢已去,大勢所趨,才向努爾哈赤投降了。正是因為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著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為世仇,宮中后妃與秀女,不選葉赫那拉氏的傳說。



情感傳言傳說清末重臣榮祿少年時代,與選秀入宮前之葉赫納拉氏為情侶,故當葉赫納拉氏成為皇太后並掌權之後,對於榮祿大力提拔,寵信有加。此說,見於前清宮中女官裕德齡原以英文出版、亦發行有中文版之小說體作品《愛戀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為台灣中視電視連續劇戲說慈禧所採用。



(大太監李蓮英)



李蓮英原名李英泰,道光二十八年出生在大城縣的一戶普通農民家裏,9歲入宮,39歲升為內廷大總管,擅權達40年。他深得慈禧寵信,被賞黃馬褂,賜二品頂戴,就連名字也是慈禧替他改的,“老佛爺”說,“蓮”是荷花,“英”是花瓣,她自己是活菩薩,菩薩總坐在蓮花裏,“我願叫你伺候我一輩子”。
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隔一天先後死去。李蓮英識趣地認識到該是他回家養老的時候了,便跪請隆裕太后同意他回到黃化街家中。李蓮英自己沒有生育,便把兄弟中的四個兒子過繼到自己門下,到他出宮時,都已娶妻生子,也算是子孫滿堂了。李蓮英一生大量受賄,積累了巨額資財,據說,他的銀子在宮裏滿滿堆了三大間。他滿以為自己可以放心養老,過幾天舒心日子了。沒承想,出宮沒幾天,李宅就遇到了刺客登門,這可把李蓮英嚇壞了。他一生作惡多端,巧借慈禧之手害過好多人,自知積怨太多,急忙命兒子請來振遠鏢局的6名鏢師日夜守備。從此李蓮英閉門不出,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他的昔日“好友”袁世凱還沒有忘記他,派兒子袁克定送來幾條槍,李蓮英才稍稍放下心來。
慈禧活著時,李蓮英在宮裏是何等榮光,如今卻只能呆在家裏,回憶過去光耀的日子。他越想越覺得不是滋味,越覺得活得不像人樣,慢慢地竟想出病來。家裏人開始為他大修陵墓,花了近一年時間,陵墓終於修好了。李蓮英非要親自看看,也就在這一次出門回來時,李蓮英讓刺客取了腦袋。他死後,李家雇高僧誦經念佛地把他兩腿之間的那個“寶”請了回來,而他的腦袋卻搬了家。



(慈禧太后的觀音扮相)




(左為,崔玉贵,中慈禧太后,右為李莲英)



(慈禧在颐和园乐寿堂与外国公使夫人合影。)



(慈禧太后對鏡插花)



(慈禧太后晚年攝影)



   (外傳故宮珍藏的翠玉白菜,是慈禧陪葬品。)



(以盗挖东陵闻名的1928年孫殿英像)



慈禧死後被盜墓的事


1928年6月下旬,孫殿英串通慣匪馬福田等人,以軍事演習為名封鎖了馬蘭峪東陵,率其工兵營炸開慈禧太後墳墓,從金槨內棺盜竊了大量稀世珍寶。但他仍不滿足,又率其工兵營掘開乾隆皇帝的墳墓。他親自進墓點視寶物,裝了四五十箱,加封蓋章後拉回軍營。後來他回憶說:『乾隆權墓堂皇極了,棺材內乾隆屍體已化,只留下頭發辮子。陪葬寶物不少,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朱紅色,和一柄九龍寶劍,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劍柄上嵌滿了寶珠……』


  孫殿英掘墓盜寶被馬蘭峪滿族人發現後,滿清皇族遺老以及居住在天津日租界(張園)的溥儀等人上告到蔣介石那裡,要求嚴懲。社會各界也紛紛聲討。此事一時轟動全國。孫殿英覺得事態嚴重。為逃脫罪責,他到處活動行賄:托戴笠將所盜物品中最為寶貴的九龍寶劍送給了蔣介石;將慈禧口中含的那顆寶珠送給了宋美齡;將『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國民政府表面也聲言『要查辦』,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孫殿英逍遙法外,未受任何懲處。


  後來,孫殿英恬不知恥地辯解說:『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孫中山有同盟會、國民黨,革了滿清的命;馮煥章(馮玉祥)用槍杆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族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槍杆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清東陵)



慈禧不僅在生前有許多奇特的經歷,而且在死後還有更令人難以置信的遭遇:她的遺體在長達76年的時間裏,先後三次殮入同一口棺內。第一次入棺。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當天下午4時30分,掌儀司首領太監用鵝黃吉祥轎將慈禧的遺體從西苑儀鑾殿抬出,5時15分到皇極殿,放在回床上。第二天上午8時5分,在隆裕皇太后和瑾妃的敬視下,將慈禧的遺體殮入了棺內。宣統元年(1909)十月初四日巳時,慈禧的梓宮葬入菩陀峪定東陵地宮。



  第二次入棺。慈禧死後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毀棺拋屍,掠走了全部隨葬珍寶。慈禧遺體被拋出棺外,嘴裏的寶珠被摳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體僅剩一條內褲。盜案發生後,溥儀派載澤、耆齡、寶熙、陳毅等人到東陵進行了重新安葬。載澤等人鑽進地宮,見慈禧遺體趴在槨蓋上,頭朝北,腳朝南,左手反搭在後背上。在地宮裏已暴屍40多天,遺體上出現了許多斑點,長了許多白毛。載澤等人見內棺尚完好,可以繼續使用,於是命旗婦用一塊黃綢子將慈禧遺體蓋上,將一件黃緞褥鋪在遺體一側,然後慢慢翻轉屍身,正好將遺體仰臥到黃緞褥上。只見慈禧面色灰白,兩眼深陷無珠,顴骨高隆,嘴唇有傷痕。眾人幫扶著,用如意板將慈禧遺體抬入棺內。如意板未撤出。遺體上蓋上一件黃緞被,把從地宮裏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黃綢子包好,放在被上。載澤又將當年得到的慈禧遺物——一件黃緞袍、一件坎肩蓋在被上,蓋上棺蓋,用漆封上棺口,重殮完畢。


  第三次入棺。1979年2月17日,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慈禧地宮進行了清理。筆者參加了這次清理的全過程。因為要趕在五一節開放慈禧地宮和慈安陵地面建築,保管所領導決定將慈禧內棺留到旅遊淡季再清理。


  1983年12月初,旅遊已進入淡季。保管所領導決定清理慈禧內棺。12月6日,包括筆者在內的清理小組打開棺蓋後,看到一件黃緞大被把棺內蓋得嚴嚴實實,被上蓋著兩件衣服。很顯然,這是1928年載澤等人重殮時的原狀,55年來一直沒人動過。保管所領導當即決定立即蓋上棺蓋,封閉地宮,迅速向上級彙報。1984年1月4日,國家文物局派來了幾名專家,與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組成了一個清理慈禧內棺10人小組,筆者是這個小組的成員之一,分工負責清理慈禧遺體和棺內遺物。第二天,清理小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兩件衣服,發現了包著慈禧指甲和牙齒的小黃包。當將黃緞被卷走後,慈禧的遺骸呈現在眼前,臉部及上身用黃綢包裹著,下身穿著褲子,褲子上繡滿了“壽”字,一隻腳上穿著襪子。遺體仰身直臥著,頭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於身體左側,兩眼深陷成洞,腰間扎著一條絲帶。遺體是完整一體,全長153釐米。清理小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將遺體從棺中抬出,放在地宮的地面上。在棺內噴灑了防腐消毒藥液後,又將慈禧的遺體抬入棺內。這是她死後第三次被抬入這口棺中。然後將被、小黃包及兩件衣服完全按原次序、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復了原狀後,又往棺內噴灑了一遍藥液,蓋上棺蓋,封好棺蓋口,木工們將殘破的外槨修好後,套在了棺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