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撿來的藝術品

三義木雕在台灣歷史悠久,發軔於日據時代。當時,三義山區遍地生長樟樹,只要走進林間,俯首皆是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朽木。拿一根木棍或鐵棒向地下一戳,或許就可以循著香氣找到樟木樹頭,而美麗的樹瘤則是意外的收穫。


三義鄉民吳進寶在開墾山坡地時,無意中發現一個造型別緻的樹頭,將之帶回家修飾、磨砂、上漆之後,擺上桌面,遂成為一件頗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原為無意之作,卻被來家中的日本友人看中,欲購買之,吳進寶便出售以貼補家用。










在日本人的提議下,吳進寶與日本人在1918年合作成立了三義第一家木雕進出口公司“東達物產”。向樟腦管理局申請購買廢材,以天然樹頭,配合其原本的形態稍作加工,雕刻成簡單的花鳥、茶盤等木雕作品供應市場。


除了天然創作外,當時三義木雕還有另一條創作路線,便是李玉藏的雕刻。李玉藏18歲時便拜師學藝,師承在台福州師傅巧朝相。其所專精的雕刻題材為傳統佛像、各式人物等,也由此開啟了三義木雕產業化發展之路。


  美國大兵“跑單幫”


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顧問團次年抵達台灣,加之1960年越戰爆發,顧問團便在台灣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直至1979年才撤離。來台美軍一般停留一兩年時間,都會帶一些小紀念品回去。他們發現,三義的木雕是回鄉送人最受歡迎的伴手禮,而且只需美金幾毛錢。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美軍軍械很大比例是在台南、台中修理,運載軍械的貨櫃在回程途中便空了下來,可以再運東西回去,於是,他們購買了大批量的三義木雕。三義街上的招牌,也因應顧客而以英文書寫。有的美國大兵甚至乾起私活“跑單幫”掙錢。


三義在這一階段發展可謂漸入佳境,其他地方的木雕師傅也會將製成品拿到三義來賣,三義成了全台木雕的集散地。


  拍成《小城故事》


繼美軍之後到三義的,是日本觀光客及歐洲貿易商。上世紀70年代,三義外銷到日本、歐洲的外銷訂單應接不暇。雕工好的師傅,客戶還得預付訂金,排隊等候。三義晚上十一二點都還聽得見“叩叩叩”的雕刻聲,處處樟木飄香。


  當時,三義的木雕店新舊並陳。 1976年,三義最大的木雕行百吉行的大樓興建完成,有位“警備司令部”的高層人員前來,十分欣賞學徒習藝的干勁。於是便與老闆劉息春商量,讓服刑人員在此學習木雕,還在此蓋了宿舍。那時主要生產相框一類的產品,持續了約4年時間。


台灣中影公司得知此事後,便請人據此為背景,編寫劇本,並藉此大力宣揚三義的木雕藝術。所拍成的《小城故事》上演之後非常轟動,由鄧麗君所演唱的電影主題曲《小城故事》由此流傳至今。


  打造下一個“朱銘”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木雕開始進入台灣,由於人工成本低廉,對三義的木雕銷售造成很大衝擊。當地師傅只有走創作路線,或者尋求新題材,來對應衝擊。 1995年,三義木雕博物館成立,匯集了三義最好的木雕作品。次年,博物館舉辦台灣木雕創作比賽。 2008年,升格為“台灣國際木雕競賽”,向全球創作者徵件。


木雕博物館館長蔡錦旺告訴記者,現在,每年暑假,博物館都會聘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教授或博士給當地木雕師傅上課,教授美學、藝術史等課程,提升他們的木雕藝術的文化內涵。另外,博物館還出資辦班,讓大學藝術系的學生假期到這裡,跟著木雕師傅學手藝。社會上其他人員有意願的,也可以報名參加。


三義木雕史上,最出名的藝術家叫朱銘。憑藉融合文化精神與太極招式的“太極系列”作品,朱銘一舉成名。 1997年朱銘應邀至法國巴黎著名的梵登廣場以及在其他國家的公共空間的戶外展出,確定了他在世界藝壇的地位。 1999年還在台北縣金山鄉創設了一座戶外雕刻美術館——“朱銘美術館”。


蔡錦旺告訴記者,他曾經去過大陸多次,發現大陸人才濟濟,而且用工相對便宜。現在,三義有很大一部分的木雕是從大陸進口,需要什麼樣的作品一張照片傳真過去,當地的師傅就能做出八九成。所以拼產量,三義沒有優勢。他希望,能夠通過不間斷的培養、提高,在原創性、藝術性上下工夫,讓三義出現更多朱銘這樣的大家,兩岸在設計和批量生產上進行合作,才是三義木雕以後發展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