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董夢杭,2008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現為該校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 2009年9月,董夢杭受台灣中央大學之邀,在該校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做研習生半年,她是大陸赴該台灣中央大學研習的第一位研究生。
 


  (之一)超讚台灣小吃


忘不了穿汗衫的台灣阿伯撈起透徹的油豆腐的香氣;忘不了清涼的啜冰滑入口中的那份痛快感;忘不了用“碗底朝天”來回報老闆的真宗台灣牛肉麵;也忘不了“雞排老爹”那個每天夜裡十一點鐘非吃不開讓人垂涎欲滴的炸雞排……。


台灣的城市裡幾乎三步一小吃店、五步一大餐廳,從北方口味的烤鴨、熏雞、涮羊肉、溜魚片、青椒炒牛肉、干貝蘿蔔球……,到南方口味的樟茶鴨、鹽焗雞、蜜汁火腿、爆炒蝦仁、乾燒茄子、麻婆豆腐……,可說是應有盡有。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在大陸沒有的地道的名特小吃,但要想吃到最正宗的還是要去夜市大飽口福。


記得到台灣的第一天晚上,便拉著同學一溜煙衝到夜市去了。還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只見每家小吃攤前都擠滿了人,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往前挪動的人流每個人不但手里大包小包,嘴裡還塞著美食,滿足之情溢於言表。我也不例外,一到夜市馬上被讓人垂涎的小吃俘獲了,幾乎是見到就買,買到就往嘴裡塞。即使這樣,兩隻手也是提滿了袋子,等從夜市出來的時候已經撐的快走不動了。


從那以後完全被夜市裡的小吃給迷住了。在台半年時間,幾乎每個週末都去不同的夜市。算下來已經從北端的基隆廟口夜市吃到了台南的花園夜市,也算半個夜市達人了。像士林夜市的郭蔥油餅、十全排骨、蚵仔煎,家傳三代的吉利紅燒鰻羹、嗆辣有勁的忠誠號生炒三鮮、豪大大雞排;廟口夜市的一口香香腸、花枝天婦羅、魯肉飯、肉羹湯、鹽酥雞;逢甲夜市的逢甲四合一、可麗餅、胡椒餅及懶人蝦……都讓人留戀往返。對了,還有超級香甜的安平豆花、百年傳承的古早味冬瓜茶、正宗的鱔魚意麵、無與倫比的炸彈餅、吃兩碗都不夠的碗粿,以及香濃滑鮮的奶水內陷、酥脆可口黃金脆皮的赤嵌棺材板……,每一種都不禁讓人大呼過癮。


不過,如果您垂涎台灣小吃,又沒有太多時間,倒可以選擇性的去幾個:台北的“士林夜市”比較大,小吃多,是夜市的首選;基隆的廟口夜市,隨便走進一家都是30-40年的老店,讓你飽享正宗美味;台中的“逢甲夜市”,超便宜又好吃,無論什麼時候過去總是供不應求;另外,如果去台南,一定不要放過“花園夜市”,好逛又好吃,它曾一舉奪得“台灣十大夜市網絡票選” 的冠軍,可見其人氣之旺。但花園夜市可不是每天開放,只有在周四、五、六才有,所以可一定要把時間算準了。


  (之二)第一次吃甜豆花


天空飄著鵝毛大雪,一碗白豆花,幾張桌子,邊吃邊吸氣,媽媽邊給孩子擦汗邊說:“慢點,看把你辣的”。這是我對豆花的全部印象。在我的記憶中,豆花從來都是“咸”的、“辣”的,直到那天……。


那是我到台灣的第二個傍晚,去圖書館看書回來發現書桌上多了一杯“布丁”,下面壓著一張字條“小呆留言:親愛的,豆花請你吃。”“這是豆花?”因為在我的記憶裡,豆花從來都是澆了辣椒油上去的紅色,而不是像布丁一樣白白淨淨、嫩嫩滑滑,上面還澆了很多諸如紅豆、珍珠以及西米露等配料。嚐了一口,沒想到竟然是甜的!實在沒辦法把眼前的“豆花”和記憶中的聯繫起來,越想越不對勁,一時間竟難以嚥下去了。但同學的盛情,這豆花是一定要吃的。後來,舀一口豆花便在心裡默念咒語總算才吃下去了:“這不是豆花,這是布丁;這不是豆花,這是好吃的甜布丁。”


第二天,我把自己這次吃豆花的囧態告訴給了台灣同學,她們眼睛瞪得溜圓把我盯著,驚訝的不得了。驚訝的不是我的反應,而是她們從沒想到過世上竟然有鹹的、辣的豆花。就像我從沒想過還有甜豆花一樣。不過,現在自己已經無數次吃甜的豆花了,而且對它已經有點迷戀了。不過每一家都有不一樣的口味,但個人認為最好吃的還要屬台中的“蔡家豆花”以及台南的“安平豆花”。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都是採用祖傳秘方的糖水,純手工製成,他們兩家的豆花比其它家更加滑順、香嫩可口。所以,無論是朋友抑或同學回台中、台南的老家,總免不了托她們幫我帶一杯回來解解饞。


 


在台灣中央大學,傍晚六點四十五,本來非常安靜的宿舍樓總會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有端著盒子的,有提著袋子的,還有抱著大紙箱的。這不是在搞活動,也不是在促銷,而是垃圾車來了。可別小看這垃圾車,如果錯過了,而恰好有不能存放的垃圾,尤其是怕臭掉的食物殘餘,那你就慘了。


  我就經歷了一次。一天週六傍晚,朋友來看我,朋友見面總是難捨難分,有著聊不完的話。即使垃圾車不停地在樓下“唱歌”我也沒理會,因為已“成竹在胸”,我知道學校餐廳有個食物殘餘處理筒。朋友走了,我拿著便當盒的殘餘徑直往餐廳走。沒想到,等待我的卻是餐廳的大鎖。因為時間太晚了,餐廳關門了。但無論如何是不能拿著食物殘餘回宿舍的。因為第二天是周日,垃圾車週日休息,這就意味著我的食物殘餘在宿舍會多放上整整兩天時間,不臭掉才怪。心想,附近肯定有垃圾箱,偌大的校園肯定很多垃圾箱。然而讓我沒想到的是,從餐廳到行政樓,從圖書館到太空遙測中心,從地球科學學院到男生九社……,把校園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繞了個遍,就是找不到垃圾箱的踪影。雖然已經筋疲力盡了,但咬咬牙,還是朝學校外面奔去了。可沒想到,即使快到了鬧市區,依然沒見垃圾箱的踪影。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沒有回來的力氣了,爬上了輛的士回來了。


到了宿舍,把我的經歷告訴給了台灣的室友,她們笑的前仰後合,說由於台灣倡導環保,所以垃圾箱很少。別說今天走了十里路,即使走上二十里路很可能也遇不上一個垃圾箱。聽了這話,半天喘不過氣來,真有一種想哭的衝動。不過,從那以後總算搞明白了:在台灣,找個垃圾箱就像中獎一樣難。大家會將自己的生活垃圾自行處理好,分放在不同的袋子或者盒子裡,等垃圾車開到自己門前的時候再送上垃圾車。不僅要將垃圾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鐵製品以及食物的儲餘等分類處理,還要將吃剩的便當用塑料袋包好,並且把便當盒清洗乾淨,之後才能放到可回收垃圾堆中。不過,我還是頭一遭見識到要把扔掉的便當盒當作碗一樣來刷洗。
 


  (之四)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身材火辣、濃妝豔抹,上衣開胸很低,下衣超短……。這是我對檳榔西施的第一印象。據說店家為了招攬生意,特意請一些漂亮又穿著火辣的女孩賣檳榔。


台灣同學告訴我,最容易見到檳榔西施的地方是交流道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速路口。因為現在檳榔的最主要消費群體是卡車司機。它可以提神,而且吃起來上癮,這使檳榔成為卡車司機的必備之物。檳榔西施們往往穿著火辣,當司機停車的時候,他們往往彎下腰靠在車窗上和司機搭訕,超低的開胸上衣使雙乳更多的暴露,以此招攬顧客。


由於中央大學離交流道口很近,所以很容易見到檳榔西施。這些“西施”們坐在透明落地窗後面的吧台上,濃妝豔抹,穿著暴露,很是火辣。一到晚上,女孩們往往將腿高高翹起,或化妝、或看雜誌。店內明亮的燈光,無疑使女孩的美好身材幾乎全部暴露在過往的車輛行人的視線之下。


檳榔西施雖好看,但吃檳榔可不是那麼好看。剛到台灣時總想買幾顆回來嚐嚐,可朋友堅決制止,說吃完檳榔會很恐怖,嘴會像剛喝完血一樣紅,而牙則會變黃變黑。


一次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滿嘴是“血”的男子上來,把我嚇了個半死。原來那人剛剛吃過檳榔。從那以後,再沒有買檳榔試試看的想法了。


但並不是所有賣檳榔的店都會有檳榔西施坐陣,有些檳榔店就是些相貌平常的女子,甚至會是一些阿姨級的婦人,甚至還有男“西施”。而店面也並都是有落地窗,有些就像窩棚,很是簡陋。


事實上,台灣人對於檳榔西施的存在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不雅,有人則認為養眼。 2002年桃園縣政府曾頒布“三不”禁令,即“不露胸,不漏肚,不漏臀”,由此也引發了轟轟烈烈的抗議,指責縣府是在道德歧視、違反人權。


不管誰是誰非,檳榔西施的確已經成為檳榔文化密不可分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台灣文化的一個獨特景觀。


  (之五)請別叫我“外籍新娘”


“你是外籍新娘嗎?看起來很有文化呀。”每次去逛街總會有人這樣問。而每當這時,我也總會條件反射地強調“我是過來讀書的!不是外籍新娘!”


在台灣有很多“外籍新娘”,主要以東南亞國家的女性為主。由於外貌特徵上無太大差異,而說話語調又和當地人不一樣,使得我出去逛街時經常被店家誤以為是“外籍新娘”。


我感覺,人們看“外籍新娘”往往帶有原罪般的有色眼光,這個詞似乎是一種歧視性的稱呼,它代表了沒有文化、沒有經濟能力、生活能力的非台灣地區身份的女性。很多人嫁過來台灣,都是為了改善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出發的。


同學說,在比較鄉下的街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20萬包娶越南新娘。四大保證:1、保證處女;2、三個月內娶回;3、絕不加價; 4、一年內跑掉,陪一位。”簡直讓人觸目驚心。


我認識一位在飲料店裡打工的越南外籍新娘,雖長得不是特別出眾,但能幹又勤快。她說自己過來3年了,是丈夫通過中介把自己娶過來的。她不住在家裡,而是住在飲料店,因為丈夫對她並不好。


事實上,“外籍新娘”到了台灣的新家庭之後,會有兩種遭遇,一種由於丈夫和婆家比較珍惜得來不易的感情,會過得不錯;而另一種,由於婆家存有“老婆是花大把錢'買'來的”心理,從而往往導致婚姻悲劇的產生。


真心祝福所有“外籍新娘”都能幸福、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