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飛機每飛行一萬哩就有可能被雷擊中一次,但由於機殼大部分皆是導體,因此當飛機遭雷擊時,電流會經由機殼流過,並由機身或機翼伸出的避雷針放電,並不會進入導體內部傷害到裡頭的乘客,但強電流所形成的磁場,對機上的電子或電氣系統會有影響。不過,萬一遭到雷擊呢?平均而言,飛機每飛行數万小時就可能會遭雷擊一次,還好這強大的電流只會平順地流過機身或機翼表皮,留下小小的燒蝕洞或缺口,對飛行並無大礙。現代新型的飛機都具有密封性佳、防止火花引爆的結構油箱。


不過,如果這些電荷不設法釋放,一旦飛機落地,它們就會極力尋找宣洩的通路,例如人員、油灌車一旦靠近,這些電荷便伺機釋放所有的電能,產生「跳火」的現象,導致人員傷亡、器材設備損壞,甚至引燃油氣發生爆炸!因此飛機飛行時,就得設法盡量將電荷放掉。


如果是小型飛機,機身累積的電荷不會太多,在飛行途中,機翼尖端便可自行放電。但如果是大型飛機,就會在飛機主翼或尾翼裝上「靜電釋放器」,它能夠經由尖端放電,在飛行時將過量累積的靜電荷釋放至大氣中,有的飛機的靜電釋放器甚至多達10個以上。


等到飛機落地或維修時,就得用接地導線連接至接地栓,這樣可以將剩餘電荷安全引導至地面,也可以使飛機與地面保持同一電位,避免感應放電或遭雷擊。如此一來,飛機就「天」不怕「地」不怕了!


  但倘若飛機在起飛階段呢?此時,飛機與大氣的摩擦並不嚴重,不過因為不接地,萬一遭雷擊可是大大不妙,所以只得自求多福了!


為了減少飛機被雷擊的機會及危害,目前的方式大概有兩種:


1. 採用許多從機身或機翼伸出的避雷針以放電。


2. 採用良導體把機殼不良導體的部分,加以連接或遮蓋,以疏導電流,減少傷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