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回顧一百年前,1911年的3月,正是國家命運改變的關鍵時刻,329黃花崗之役,也是孫中山發起的第10次革命行動,雖然失敗了,卻發揮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作用,孫中山事後給予極高的評價,強調與武昌革命並壽,代表沒有329,就沒有辛亥革命。


  早在興中會成立的1894年3年之後,孫中山就派人到台灣吸收會員,1905年同盟會成立之後,加入的人更多,包括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等人,而在孫中山籌備惠州之役的時候,特別請台中霧峰林家的林祖密籌措費用。


  在329黃花崗之役當中,不但有台灣人捐錢,還有台灣人出力,出錢的是板橋林家的,捐了3千日圓,幫助19位留日學生,從日本回到廣州,參加329之役,其中一位就是寫與妻訣別書的林覺民義士,另外,包括苗栗人羅福星和台南人許贊元也都參與。


在民國成立沒有多久,羅福星因為在台灣參加抗日行動,被日本人逮捕遭到處決,當時他寫了絕筆書,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把對家人之愛,轉化為對國家民族之愛,感人不已。


黃花崗起義是中國同盟會辛亥年在廣州發起的一場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中國同盟會重要骨幹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朝政府決一死戰。


1911年1月,黃興、趙聲、胡漢民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並在當時的香港屯門青山農場策劃起義,又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聯絡新軍、防營、會黨、民軍,以備響應;同時在廣州設立38處秘密機關,刺探敵情,轉運軍火,為起義作準備。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會議議定起義時間為4月13日(宣統三年三月十五日),計劃十路大軍攻打廣州:第一路由趙聲率領江蘇軍攻打水師行台;第二路由黃興帶領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駐所);第三路由陳炯明領東江健兒堵截滿界;第四路由朱執信領順德隊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維揚領北江隊伍進攻督練公所;第六路由黃俠毅領東莞隊員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紀彭領軍策應徐維揚、黃俠毅兩隊;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領陸軍響應;第九路由洪承點派隊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劉古善領隊分途攻守。


因同盟會會員南洋華僑溫生才4月8日同天單獨行動,槍殺廣州將軍孚琦,以及吳鏡運炸藥被捕,原定起義被迫改期。


1911年4月23日,起義組織者在兩廣總督署附近的越華街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趙聲任總指揮(留守香港),黃興任副總指揮。將原定十路進軍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


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時30分,黃興率800名敢死隊員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黃興率隊攻入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鳴岐。不料張越牆逃遁。由於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後失敗。黃興僥倖脫險。由於實際起義以黃興率部為主,黃興為實際起義領導人。趙聲、胡漢民二十九日率200選鋒隊員出發,三十日凌晨抵達廣州城外,但是大勢已去遂返回。


事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城東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難烈士姓名達86人。由於習慣,人們仍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孫中山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評價了黃花崗之役:


「 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


為紀念此次起義,3月29日後來被中華民國政府定為青年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