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治台日人發現埔里的水質純淨,適合造高級的「和紙」,於是在西元1935年,由日人橫溝大藏,在烏牛欄橋下(今埔里愛蘭橋)搭建工寮試驗造紙,但這個紙寮未即生產隨即不幸被溪水沖毀。後來橫溝仍在原地重建紙寮,工寮改建成木造廠房,廠名「埔里製紙所」,後有岩岸、三宅和內藤、大津山等日人前來開拓經營,從此改良自中國的日式造紙術開始傳入了埔里。


日人奠定了埔里手工造紙的基礎,直到台灣光復後,經濟日漸發達,國內用紙的需求量大增,因此埔里的手工紙產業開始快速發展。至民國60年左右,台灣、日本、韓國開始經濟復甦,於是埔里造紙業除了供應台灣內銷外,開始外銷日本、韓國,而且供不應求,當時埔里的紙廠已經增加到50間左右,埔里成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並且為埔里紙業在國際間樹立了相當的地位,這段期間可謂是埔里造紙業的全盛時期,埔里也被稱為手工紙的故鄉。



廣興紙寮位於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創立於民國58年,造紙源流造紙首重水質,由於埔里的好山好水,做出來的紙不會因時間或日曬而變黃,所以埔里自然成為宣紙、棉紙的最佳生產地。以前的造紙方式,一般搭寮於河邊取汲水源,由於河水不定時氾濫,所以設立之工作場域,並不舒敞寬大為主,反而以簡單、易於撤離之設施,做為工作的環境。故不以紙廠自居,我們叫做「紙寮」。


 有各式各樣的模板選擇



解說人員細心的解說每個拓印步驟



DIY區



學員開始準備拓印



拓印後的作品



傳統的造紙技術,師傅一張一張的生產



烘乾的步驟



通風良好的工作室



篩紙



把紙壓平



各種紙製品



師傅正在手工抄紙



一張一張將紙鋪平用毛刷將紙刷平整,像熨斗似的將紙燙平,真是費工阿



有一些老外也來此了解製紙技術



許多學校機關會預約來這邊體驗造紙樂趣



紙廠對面的古宅





製紙的過程--
●第一步驟--取材:造紙的原理是將纖維重組,將不同的纖維形成不同的紙張,而纖維的則取自於各種天然植物,經過各種加工而行成紙張。
●第二步驟--蒸煮:原料經由蒸煮的過程,加速植物纖維分離。
●第三步驟--漂洗:蒸煮後的纖維,使用大量的水洗滌。
●第四步驟--打漿:漂洗後的纖維原料成漿狀,作打漿處理,行成所謂的「紙漿」。
●第五步驟--抄紙:將紙漿纖維重組,是造紙流程中最奇妙的手續。
●第六步驟--壓紙:紙漿經過抄紙形成紙的形態,再來就是將水份壓榨去除。
●第七步驟--烘紙:一疊疊壓榨後的紙形成像豆腐的形態,再來就是烘焙成紙。
●第八步驟--成紙:紙豆腐經過溫度的烘培,就形成一張張珍貴的手工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