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城隍的由來已久,相傳源起於周禮的八臘之祭。最早祭祀時原是水庸神,「水隍也,庸則城也」,水庸就是「城隍」,也就是保護城的神祇。古代祭「水庸」,即祭「城隍」,是一種人為建築物的自然神,南北朝時代,城隍變成一種福善禍惡,有求必應的神明。到了唐代,為祈雨、求晴、報福、禳災而祭,城隍已成為人格神。宋代,自歐陽修祭城隍文中,反映出官吏與城隍間的互輔,對城隍崇拜也更尊重了。明太祖時代,京師、興王之地及府州縣皆建城隍廟,定廟制,廟之高廣視官署廳堂,地方官吏定期行禮祭拜,從此城隍如同陽世官,各有轄區,由地方守護神變成可以問案、判事的司法神了。清代的城隍地位更遠高過地方官,城隍威權遠在陽官之上。


新竹都城隍爺出巡遶境奉旨賑孤,源自清光緒年間,160多年的遶境賑孤活動,已成新竹市中元普渡主要活動,新竹市區一片熱鬧喧騰,都城隍爺所到之處,民眾均擺設香案,用長串鞭炮來歡迎



新竹城隍各項信仰活動及慶典,一向相當熱閙而且規模亦較恢宏,在歷史文獻、官方檔案及日治時期報紙中有詳細的記載,因而「新竹城隍,北港媽祖」一直是民間信仰裏深受矚目的宗教活動,而其中元普渡是竹塹城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城隍賑孤繞境造成全城轟動。即使遇上三○年代經濟蕭條也未稍歇,直至大東亞戰爭,才冷淡了這股熱潮。



城隍信仰自古迄今始終是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隍由自然之神演變為人格神後,融合道教經典,成了幽冥世界的審判者,更加深人們的敬畏心裡。新竹城隍成功的達到燮理陰陽的功能。



農曆7月15中元節,新竹都城隍爺在中午吉時奉旨賑孤遶境,這項連續百餘年未曾中斷的遶境脤孤已成為新竹市中元普渡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慶活動,今年仍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陣頭和遊客將城隍廟週邊擠的水洩不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