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貍山公園導覽圖



貓貍山原稱為將軍山,因此公園舊稱為將軍山公園,而山上又立有抗日烈士羅福星之銅像,也被稱為福星山公園。貓貍,源於平埔族的音譯,也是苗栗地名的由來。


苗栗原為道卡斯族貓狸社的居地,貓貍,或譯為「貓裡」或「貓裏」。清朝時代,這座山被稱為「貓裏山」。



貓貍亭



公園內處處可見老榕樹



觀景台



溜滑梯



丘滄海,就是丘逢甲,是著名的「愛國詩人」,邱逢甲,苗栗銅鑼人,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消息傳來,邱逢甲悲憤,誓言反對割讓,倡議成立台灣民主國,以抵抗日本接收台灣,並自任團練統領,號稱義軍。


同年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隨後進佔基隆。6月4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棄職,逃往廈門。丘逢甲見勢不可為,於是跟著攜家帶眷內渡。離臺前,邱逢甲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沉痛詩句。

丘逢甲紀念碑,就是昔日北白川宮能久的紀念碑,石砌的基座仍是舊物。當年日本精銳的近衛師團南下,一路卻遭遇抗日義軍頑強抵抗。吳湯興,苗栗銅鑼人,為義軍統領,戰死於八卦山;徐驤,苗栗頭份人,率領兵勇,戰死於斗六門,都是乙未戰爭時,英勇作戰壯烈而死的抗日英雄人物。

當時邱逢甲既是台灣民主國的倡議人,又兼任全台義軍統領,然而日軍一登陸,唐景嵩一落跑,邱逢甲也跟著匆匆離台,並未參與乙未戰爭的保台之役。



旁邊的思親亭乃邱逢甲兒子邱念台為紀念自己的父親而設立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爆發乙未戰爭,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自台北南下,北白川宮能久曾登貓狸山觀察戰事。後來日本人在山上立碑紀念,並將貓裏山改名為「將軍山」。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把昔日北白川宮能久的紀念碑如下換成了邱滄海先生紀念碑



台灣光復後,將軍山改名為「福星山」,以紀念曾經旅居苗栗的抗日志士羅福星。


羅福星(1886年2月24日-1914年3月3日)別名東亞、中血、國權,祖籍廣東嘉應鎮平縣,客家人。羅福星為中國同盟會會員,曾經參與黃花崗之役,亦為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抗日志士,主事苗栗事件。


羅福星原居住於廣東,母親為印尼葡萄牙裔人,1903年18歲時隨祖父來到台灣,定居於苗栗一堡牛欄湖莊(今苗栗縣造橋鄉豐湖村一帶),1906年又隨祖父遷回廣東,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並經常往來南洋各地,在這段時間內,羅福星接觸了革命思潮,對日後思想行動影響深遠。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羅福星率領於爪哇募集的兩千多名民兵回國起義,對革命運動更加有心得,1912年,羅福星奉孫中山之命回到台灣成立同盟會支部,籌備抗日起事,以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區境內)為活動範圍進行地下抗日運動,尚往來於台北及苗栗之間,以華民會、同盟會、三點會及革命會等集會爭取、招募更多抗日同志,並從大陸走私武器,主張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台灣遭受異族統治的命運。1913年於苗栗成立「抗日志士大會」,正準備計畫起事之時,台南關帝廟、台中東勢角、新竹大湖及南投等地亦相繼發生準備秘密起義的事件,引起台灣總督府及日本警察關注,而導致計畫外洩,羅福星見大勢不妙,便躲避追捕,台灣總督府立刻下令在全台進行地毯式搜索,逮捕革命黨員、破獲革命總部。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之前,孫文與日本之間有密切之友好往來,日本政府亦秘密支持中國革命運動,孫文並不主張收復割讓予日本之失土,有關羅福星奉孫文之令來台抗日,似乎僅為政治宣傳爾。


1913年12月29日羅福星在淡水被捕,同時也有千人遭到拘役。行政當局乃稱此事為「苗栗事件」,在苗栗召開臨時法庭,除了苗栗羅福星外,被捕的抗日人士尚有臺南關帝廟李阿齊、東勢角賴來、大湖張火爐及南投陳阿榮等人,共計921人接受集中審判,羅福星等20人被判死刑。1914年3月3日,羅福星絞死於台北刑務所(監獄),得年僅28歲。1953年獲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頒發褒揚令。同年在苗栗縣建成昭忠塔。



忠烈祠原苗栗神社,昭和13年(1938),日本人在此地建立苗栗神社。 寬闊的石階路,就是昔日神社的參道



忠烈祠牌坊,昔日的日本神社鳥居改建的。



忠烈祠未開放參觀



枝幹橫生的老榕樹



淨覺院



國軍第二九六師剿匪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順平亭旁)。國軍第二九六師,成立於東北,曾與林彪率領的共軍浴血奮戰。東北失守後,轉戰徐蚌,再調戍松滬,後來撤退來台。紀念碑為陳誠題字,碑文為師長劉梓皋撰書,敘述該師作戰經歷,文章寫得有聲有色,可見當時國共內戰的慘烈。



賴氏節孝坊建於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旌表主角為台北府新竹縣的賴四娘,賴四娘與新竹縣舉人劉獻廷之子劉金錫幼年制定婚約,但劉金錫不幸於賴四娘十四歲時逝世,賴四娘自此終生守節盡孝,地方呈報清廷旌表節孝獲准立坊。賴氏節孝坊是一座三間四柱五樓三層的石牌坊,為花崗石與砂岩石材所建,牌坊上的石雕題材以忠孝節義故事為主,搭配上龍鳳、石獅與琴棋書畫等造型。



賴氏節孝坊經歷過兩次的遷移,西元1909年時因開闢道路遷至天雲廟,西元1979年遷至貓貍山公園,也就是現今的所在地,並於西元1985年評定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但在經歷過兩度搬遷與長年的自然侵蝕,牌坊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在西元2003年經歷三年的修復工程之後,如今是苗栗市重要的文化古蹟景點之一



天旌節孝碑



公園內的步道



觀景平台



階梯往下可通往功維敘隧道



昔日單線火車的隧道口用生態工法規劃



隧道旁的池子有種一些蓮花並養一些蓋斑鬥魚



功維敘隧道完工於日治時代明治36年(1903),1902年興建,隔年1903年完工通車,命名「功維敘隧道」。1935年因地震停止使用,3年後修復重新通車。隧道口上方的門額有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題字「功維敘」,因此被稱為「功維敘隧道」。



功維敘隧道,城牆造型的隧道。1993年因「六二水災」,左上角隧道口土石崩塌,無法保存當初建造的原貌。民國87年(1998),山線鐵路雙軌通車,功維敘隧道因而廢棄,從此走入歷史。 「功維敘」出自《尚書‧大禹謨》:「九功惟敘」



功維敘隧道全長約452公尺,為單線通行的隧道。



整個隧道口有燈光引領



隧道沿壁可見黃色的沉積物留下,似乎是鐘乳石的形成



隧道另一端出口



穿過隧道,來到另一端出口,則別有洞天,此處設有花圃、涼亭及觀景平台,而已廢棄的舊鐵道,鋪上石板,兩側種植樹木花草,而成為一條怡人的自然步道。



日式建築的的涼亭



奉茶亭



黃金雨



很漂亮的粉紅色花朵不知學名



 



回程再通過隧道口



從隧道口折返回到貓貍山公園入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