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季節正值蓮花,荷花盛開的季節,總是會造訪這家蓮園,不知道名稱,但在新埔已很久的歷史,所以就叫新埔蓮園,這裡的蓮花種類還蠻多的,有許多種顏色,池裡還放養很多吳郭魚,旁邊的荷花田的荷花也盛開了,趁著休閒來此一遊,拍拍照,新埔其實還有許多客家古厝,都很有歷史,不過可惜都沒對外開放,也只能在外頭拍拍照



 



 



 



 



 



 



 



 



 



 



 



 



 



 



 



 



 



 



 



 



 



 



 



 



 



 



 



 



 



 



 



 



 



 



 



 



 



新埔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位於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一○四號。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埔地區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興建家祠,至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落成。新埔地區,原名竹山或竹塹埔。清雍正年間廢除渡臺者攜眷的禁令之後,開始有大批的粵東移民入墾此地,其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望族。建立劉家祠的劉姓族人則約在乾隆初年來到此地,展開墾拓的事業。首先倡議興建家祠者,為廣東省潮洲府饒平縣石井鄉開基祖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莊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分五服出資,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與防禦的目的。



新埔劉家祠是一座單進三橫一圍屋的翹脊建築。客家建築中所稱的「橫屋」,即為一般所稱的護龍。橫屋的屋頂,翹脊與馬背並存,是臺灣地區罕見的作法。劉家祠中央的祖先廳是整座建築的核心,也是劉家祠主要的祭祀空間,每年的春、秋二祭都在此處舉行。由低矮院牆所圍出一近似方形的前埕,則是家族聚會的場所。兩側的橫屋,則是子孫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枋樑上另懸有「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兩匾。「本支百世」為臺灣總兵劉明燈所手書,題年為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廳內神龕雕刻精緻,上方也懸有「藜照東瀛」匾一方,但未題明年月。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有著同樣的精細雕刻,給主要廳堂的入口增加許多莊嚴華麗的氣氛。




  劉家祠再往前即為潘屋,現為縣定古蹟,建於清乾隆30年(西元1765年),為土造房;清咸豐11年(西元1861年)潘氏後代潘澄漢、潘清漢兄弟改建,格局為「一堂四橫」之大型三合院,屋脊全採馬背式,外觀顯得十分古樸。潘家是新埔望族,曾擔任四屆新埔的庄長和鎮長,其宅院理應壯觀華麗才是,但因受風水觀念影響-地理師認為潘家位居「螃蟹穴」,不宜作燕尾式屋脊,正廳屋頂亦採用灰瓦,以符合螃蟹顏色。



「螃蟹穴」的穴位就在潘家前面馬路下方,這裡有一個泉水終年不絕的水池,池中不斷的冒出細水泡,宛如螃蟹吐泡沫,故稱螃蟹穴。潘家在建造時特別考慮防衛功能,設計了內外兩個院門,目前因內部尚有住人,故內院門不對外開放。外院牆有內、外兩道,內牆的牆門(院門),是用泉州白石建造的,門楣上橫批「孝友傳家」四個字,是因為潘家祖先潘榮光、潘清漢父子曾被清廷封為孝子,故以「孝友」之德行為家風。院門外左右各種一棵桂花和石榴象徵「富貴、多子」,也有風水意義。



潘屋—全採馬背式屋脊



  朱氏家廟又稱為沛國堂,亦為馬背式建築屋脊,該祠較為樸素,是因原為住家,後才改為祠堂。朱氏家廟主神為朱珍,內有日昭和16年(西元1941年)立的「紫陽高照」匾額,紫陽為宋代名儒朱熹的外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