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北投站的裝置藝術



捷運新北投站的裝置藝術



「凱達格蘭文化館」位於台北市北投溫泉博物館斜對面,有感於台灣原住民各族群之文化,一直無法被完整記錄與呈現及原住民社會福利與設施之不足,台北市政府原民會經過多方爭取,在北投成立了「凱達格蘭文化館」,提供了原住民相關主題之多媒體展示播放、傳統文物展示、會議、表演空間及教育研習等多功能用途場所。凱達格蘭文化館係指提供台北市所有原住民十族及平埔族群展示、研習、集會、表演及活動的公共空間,而非僅只限於凱達格蘭族使用。文化館樓高十層,一到三樓為原住民文化展示區,透過多媒體及實物陳列,介紹平埔族及高山十族的重點特色及文物。其他樓層分別提供會議、表演、圖書查詢、舉辦工藝、族語教學等課程或相關研討活動。凱達格蘭文化館除了提供知性的遊憩空間,更肩負教育意義,讓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族群的人,體認不分彼此攜手邁向現代化的願景。 凱達格蘭文化館舊址為北投神社。



 館內展示



搗小米



原民木雕



原住民狩獵武器



介紹部落活動



原民繪畫



北投原為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部落居住的地方,凱達格蘭族也是台灣北部地區最早居住的原住民之一,雖然政府在行政措施上,目前仍未將其納入國人所瞭解的「原住民族」加予輔導,但歷史上、文化上和感情上,「凱達格蘭」一詞代表平地原住民族的圖騰象徵,也具有廣義「原住民族」之涵義與地位。我們在看待凱達格蘭文化館落成啟用之歷史意義時,必須先要有對凱達格蘭族此一基本的認識及包容的胸襟。最重要的是,凱達格蘭文化館是都市原住民語言文化傳承及傳統技藝研習的一個原住民專屬空間,是都市原住民共同享有的一個據點,也是一個融合文化、語言、技藝研習及當代原住民藝術展示的場所,更是一個凝聚都市原住民族群情感和團結共榮的重要窗口,除了可增厚台北市民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欣賞與認知,促進原漢二族相互的包容與尊重,也將台北市更向世界級多元文化藝術之都往前推進一層。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地下一層、地上二層,樓地版總面積650坪的圖書館。




榮獲內政部綠建築九大指標候選證書,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室內健康與環境」、「廢棄物減量」、「汙水與垃圾改善」九項指標,96年7月獲得綠建築鑽石級標章證書;2007國家卓越建設獎-卓越獎、第6屆臺北市政府品質創新獎第一名、「第6屆遠東傑出建築設計獎」入圍作品、2007「台灣建築獎」首獎、第6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首獎、第8屆行政院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優等獎」、內政部96年度「優良綠建築設計獎」、2008全球建築金獎─全球卓越建設獎入圍獎、2012年獲得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



圖書館前方的水池,已經開了蓮花



 



 



寫字的大理石



 大門入口





圖書館前的噴水池



 戶外閱讀平台



戶外走道




 書櫃



北投圖書館可自由進入參觀及閱讀,不過如果要入內攝影的話,要先去入口的櫃台辦理登記,並領了攝影證才能拍照



電腦 上網區



 通往地下一樓兒童院讀區的階梯



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可發電16千瓦電力,並採大量陽台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降低耗能達到節能效果。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建物使用木材及鋼材,該建材皆可回收再利用,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在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方面,對於木材建材除做白蟻防治外,並使用生態塗料及免除不必要的裝修工程,減少污染及有毒物質的釋放,避免影響人體健康。



 



北投溫泉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北投溫泉區內、北投公園後方,是昔日的北投溫泉浴場,北投自日治台灣以來即因溫泉鄉而勝名,1913年台北州廳為了要提昇一般民眾享用高品質的溫泉,特斥資興建北投溫泉浴場是當時東亞最大型溫泉浴場,設有溫泉浴池、休憩室、餐廳、娛樂室等,成為北投溫泉發展史上極重要的代表性建築,於1998年10月31日修復後開放參觀,目前已是國家三級古蹟,是台北旅遊泡溫泉的絕佳去處。 



北投溫泉浴場原建於1913年6月17日,佔地約700坪,是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為當時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一樓為磚造浴池,二樓為木造休息區,並設有娛樂室等。



石燈籠



由地熱谷產生的的青磺溫泉往下遊流動形成北頭溪,這裡曾是窮人家的天然露天浴場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此浴場曾一度成為民眾服務社及游泳池,之後不再使用,任其荒廢。



1995年,北投國小的一群師生發現這棟建築具有保留意義與相當的歷史價值,幾經陳情都沒有下文,最後陳情書到了居住北投時任國大代表的許陽明手上,許陽明於是利用其與當時陳水扁市長的緊密關係,很快就指定成了三級古蹟,並與當地居民開始組成推動小組,推動成為「居民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積極地向台北市政府申請,保留將這個公共溫泉浴場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大正2年(西元1913年/民國2年)6月,台北州廳運用了公共衛生的經費5萬6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始建的規模為兩層,入口處在二樓,有涼亭、換鞋玄關,進入經樓梯下到一樓後有男女更衣室及個別的沐浴大池,重要的賓客在南側還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


浴場內最主要的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的大池,顯示當年泡湯的男女比例較為懸殊,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與兩側牆上的鑲嵌彩色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戰後,公共浴場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1998年10月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的奔走下,經過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定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



換鞋區-在此要換拖鞋才能進去參觀



日式燈籠



玄關



『榻榻米活動大廳』是以前來這沐浴後的人用餐、休息和乘涼的好所在,可以以眺望北投谷地和北投公園的景色,是相當吸引人的美景



 



望樓位於榻榻米大廳旁,供沐浴後的遊客休憩、欣賞北投山光水色之處。



從望樓向外眺望,可以看見綠蔭盎然的北投公園及北投圖書館,是北投溫泉博物館最受喜愛的參觀區域之一。



老北投的情調展示一些老照片,讓大家瞭解北投溫泉鄉的過往景象以及各個時期的發展特色:如在溫泉鄉走唱表演「那卡西」、因應當時特種行業,當時旅社以摩托車接送侍應生所發展出來的特殊行業「限時專送」,現今已變成為北投特有的便民服務行業等。本展示區向遊客介紹北投溫泉鄉的人文歷史、產業變遷及博物館重建過程、相關器物展示。



重建溫泉博物館本展區簡單展示原本北投公共浴場在戰後,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社區居民如何透過互相的協助,共同促成本建築的保留,並轉型為溫泉博物館重新出發。



 



 



『台灣好萊塢展區』欣賞台灣台語片的發展過程,北投不僅是以前台語片拍攝的絕佳場地,更以《溫泉鄉的吉他》一片享譽全台。



北投、陽明山一帶主要的三種溫泉分別是白磺、鐵磺和青磺,其中青磺只有北投地熱谷才有;北投的白磺主要來自惇敘高工附近的硫磺谷,六窟溫泉附近則有鐵磺,所以北投可以說是享用溫泉的最佳地點。青磺是強酸性溫泉,PH值在1~2之間,帶有刺鼻的鹹味,成透明微綠;白磺也是酸性泉,PH值在3~4之間,有硫磺味,因懸浮物而呈混濁的乳白色;體礦是中性泉,無味透明,含有鐵質,又稱做「赤礦」。



特展室二將不定期更換特展,為參觀民眾帶來更多藝文相關訊息,充實生活文化。



透明的天窗可以賞月



玄關



「北投石的家鄉」


北投石是正式學名,也是全世界唯一用台灣的地名來命名的礦石,它的產地只有日本玉川及台灣的北投溪,它們的共通特性為生成於溫泉水質皆為青磺,且具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鐳。



而所謂的北投石是附著在石頭上的一層結晶物,它的價值不在於使用與收藏上,然而學術研究上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因此北投溫泉博物館特地設立一個展區讓民眾了解奇特的北投石



小型溫泉浴池



獨立的浴室



此展示區展示溫泉相關硬體設備。1995包括溫泉管線系統模型、修復時留下之溫泉管(包括溫泉陶管、PVC塑膠管、口徑磚、分水管、磺底石等)、小型溫泉浴池,讓遊客可以瞭解早期運送溫泉使用的管線、溫泉水費的計價方式及溫泉持石材的接著劑等。



『北投溫泉浴場』展示空間,是日據時代的男性更衣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當圖書室使用,目前展示著北投公共浴場從殘破的建築到成立博物館列入古蹟的過程,是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歷史發展



『溫泉大浴池』,是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參觀重點之一,浴場是公共浴場的精神所在,也是整棟建築物最重要的空間。依據當年旅遊摺頁所載為當時東亞最大型溫泉浴場。大浴池只供男性沐浴,浴池的建築仿歐式,帶有羅馬和土耳其浴池的風格。此外,必須站著泡也是這個浴池的特色,因為這樣可以容納更多泡溫泉的人。



牆上鑲嵌的彩色玻璃



溫泉走廊-本區對於溫泉的形成、世界溫泉的分佈有初步的描述,並大舉例介紹台灣與世界各地的知名溫泉區。



 



在溫泉博物館的後方整建了一個小小的舞台。



這種小瀑布,日本人管它叫「瀧」



北投溫泉公園內處處可見小型的石燈籠



涼亭



木橋



天狗庵是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也是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現址已廢棄,改建為房舍,目前僅存的階梯已指定為台北市指定紀念物。



平田源吾於明治29年(1896)買下了一位當地人位於北投溪邊的房子,開了一間臨時的溫泉旅館。這間旅館就是天狗庵,日治時期的地址是「芝蘭二堡北投庄七十三番地」該址即是今天的「台北市北投區光明路二三四號」。平田先生於昭和4年(1929)去世,而後由遺孀及後代經營掌管一切。



今天光明路二三四號門前的石階與石柱,  就是「天狗庵」舊有之殘蹟。



北投公園內碩果僅存的老石拱橋,堅固美麗散發著歷史歲月的風華。保持完整自日本時期大正二年 (1913年)將近百年歷史的石拱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