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朝鮮日據時期在1905年第二次日韓協約之後,日本成為韓國的保護國;1909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合併韓國的方針,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死後,主張立刻合併韓國的一派成為日本對朝鮮政策的主流。雖然韓國出現如李容九、宋秉畯等人為首的「一進會」主張日韓合邦。「日韓合邦」的意思是大韓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的「平等合併」,共同創造新政府,並且借用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扶植韓國的本地資本。但是日本的目的是併吞韓國而非「日韓合邦」,不久統監府下了集會演說的禁止令,於1910年8月22日吞併朝鮮。


大韓帝國皇帝將朝鮮全部的統治權讓予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接受大韓帝國的要求將韓國併入大日本帝國保障保護舊大韓帝國皇帝與皇族的尊嚴與權益及經濟開銷;日本可以對於對有勳功的朝鮮人賜爵賜勳;日本必須保護朝鮮人的生命與財產並增進其福祉;日本可以將對新制度認同、又具相當能力的朝鮮人用為帝國官吏。由於日韓合併條約的實行,大韓帝國告此滅亡,大日本帝國的韓國統監府改制為朝鮮總督府,成為統治朝鮮的機關;朝鮮總督府之後開始進行長達三十五年的殖民統治。


日韓併合(也稱「韓國併合」或「朝鮮合併」,韓國方面稱為「韓日併合」)指的是在1910年8月22日,大日本帝國基於《日韓合併條約》而將大韓帝國併入版圖的歷史事件。韓國和朝鮮方面認為,該條約是基於之前在日軍逼宮的情況下朝鮮王朝國王簽立的《乙巳保護條約》,故而兩個條約「締結時就是無效的條約」,簽約時朝鮮純宗亦拒絕簽名;日本則認為日韓合併條約符合當時的國際法。合併條約後因1965年的《日韓基本條約》而失效。


日韓併合的結果導致大韓帝國的滅亡,朝鮮半島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份,朝鮮總督府成為大日本帝國在朝鮮的最高統治機關。直到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的昭和天皇發表接受《波茨坦公告》後,日本失去對朝鮮半島的實質統治權。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降伏文書》,始結束對朝鮮半島的統治。


韓國方面將日韓併合後由日本統治的時期稱為「日帝強佔期」、「日帝時期」或是「日政時期」。但日韓併合後,韓國是否為日本殖民地也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因為有些日本人認為在日本官方文書中,從未將韓國視為殖民地;由於日本內地實行的法規不能實行於外地之故,而將朝鮮視為與日本內地有別的「外地」。


1910年,大韓帝國(李氏朝鮮)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併入大日本帝國成為日本領土,大韓帝國(李氏朝鮮)正式滅亡。朝鮮總督府所在地為京城府(現在的首爾特別市)。


1910年5月,陸軍大臣寺內正毅被任命為韓國統監,負責完成合併朝鮮的任務。1910年8月22日,韓國總理李完用與寺內正毅簽訂《日韓併合條約》,寺內正毅成為事實上的第一任朝鮮總督。日本在朝鮮建立憲兵警察制度,1910年憲兵警察7,712名,其中朝鮮人4,440名,用以鎮壓朝鮮人反抗,並對言論結社自由進行限制。


大韓帝國皇帝退位後,被列入日本皇族,稱李王。李王李垠與方子女王(後改名李方子)結婚。在東京赤坂設邸宅。二戰後喪失爵位。


1919年高宗去世。3月1日在為高宗舉行國葬時,韓國民眾藉機在各地遊行,韓國獨立運動者在京城塔洞公園發表了獨立宣言,要求韓國獨立,是為三一運動。估計約有200萬人參與了遊行。遊行被日本政府暴力鎮壓,被逮捕的人數超過了全朝鮮監獄所能容納的最大人數:根據韓國方面的報告,46,948人被逮捕,7,509人被殺,15,961人受傷;根據日本方面的報告,8437人被捕,553人死亡,1409人受傷。


韓國獨立運動者1919年3月2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4月11日在上海、4月21日在京城成立了臨時政府,反抗日本統治。後來三個組織合而為一,11月4日召開第一次會議,象徵一個有功能的臨時政府的開始。



在獨立運動以鎮壓收場後,日本政府改變了統治策略。軍事政府被文人政府替代,容許有限出版自由;東亞日報和朝鮮日報在1920年創立。為了培養殖民地的人才,總督府在1924年成立了京城帝國大學。


反日運動仍然不斷持續,因此1931年朝鮮半島恢復了軍事統治。1938年日本政府改正朝鮮教育令、學生不必學朝鮮語。1940年2月開始實施創氏改名政策;1940年夏,根據總督府的命令,東亞日報和朝鮮日報停刊。1941年改正國民學校規定、廢止朝鮮語功課。1942年以違反治安維持法逮捕了朝鮮語學會的主要成員。


由於朝鮮2000多萬的人口確實是一大人力資源,1943年起,日本開始向朝鮮徵兵。另一方面,許多朝鮮勞工被派到日本、庫頁島及東南亞從事勞力工作,許多人至今仍然留在日本和庫頁島。日本還在朝鮮徵調大量慰安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朝鮮志願兵加入了中國、美國及蘇聯的軍隊,參與了在中國及太平洋的對日戰爭。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則在1945年2月正式向日本和德國宣戰。


1945年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在8月15日無條件投降,結束了日本對朝鮮半島35年的統治。8月21日蘇聯軍佔領平壤,8月25日美軍登陸仁川。9月8日美國遠東軍司令部開始軍政,盟軍託管時期開始。


日治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開展了包括興建基礎設施等的經濟建設。但與此同時,日本開始沒收朝鮮半島農民的土地,並將其所有權轉讓給移民到朝鮮半島的日本農民。


吞併朝鮮初期,朝鮮經濟凋敝,為刺激經濟,免除10年個人所得稅。


日本在朝鮮修建鐵路、醫院、學校等。小學從合并前的100所上升到1943年的4271所。人口從1910年的1313萬人發展到1942年的2553萬人。朝鮮人識字率1910年為10%,1936年上升到65%。朝鮮的白丁、賤民身份被取消。


1950年韓戰爆發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它既是內戰,也是一場國際戰爭。在一九四八年的八月與九月,南北韓已經分別成立了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組織完全不同的政府,嚴格說來,應該是兩個國家在對決。但是雙方都認為國家尚待統一,且都不承認對方的合法主權,因此實際上,雙方都在利用時機,進行國家統一的聖戰。


金日成在一九四九年底即訪問莫斯科要求援助,史達林希望金日成先返回平壤,詳細擬訂計畫後再和蘇聯商議,金日成照辦,蘇聯稍後要求中共考慮支持北韓未來行動。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即標定了未來的外交政策走反美親蘇的「一邊倒」政策。翌年二月,中共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四個月之後,韓戰爆發,中共幾經辯論,為防禦東北國境安全、並在維護與蘇聯關係的考慮之下,在十月中旬,「抗美援朝志願軍」終於渡過了鴨綠江。相對於北韓的國際支持,南韓是站在一個不利的地位。一九五○年一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在華府的一場演說詞,立場尤為傳神。他指出,南韓並不包括在美國東亞周邊的防禦範圍之內。北韓及其盟國必定受此鼓舞。


另方面,南韓的兵力與北韓相較,也處於絕對的弱勢。美國最後的一支駐韓部隊,已在一九四九年六月撤出。而少數的軍事顧問團人員只提供南韓部隊的訓練指導,並無大用。美國且不願提供南韓攻擊性武器,蓋畏懼李承晚政府攻擊北韓而「破壞均勢」。相對的,在發起攻擊之前,北韓與南韓的兵力武器對比,軍隊人數為二比一、步槍數二比一、機槍數七比一、衝鋒槍或輕機槍十三比一、坦克六‧五比一、飛機六比一。因此,北韓在面對國際指責的時刻,反倒是刻意模糊焦點,謂南韓是「發起侵略的第一槍」。但北韓在南下的部署上,經略日久,南韓則在戰爭開始時無力抵抗,韓戰的發起在北韓方面,殆無疑義。北韓在戰爭初期,在戰略和兵器方面占據著優勢,若非聯合國軍事介入,南韓早已赤化。


美國和聯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與杜魯門總統的爭執,以及日後麥帥被黜,是韓戰中的插曲,卻也改變了北韓甚至於中共的命運,因為韓戰成為一場無法求取最後勝利的「有限戰爭」。一九五一年七月曾經有過談判的嘗試,戰爭在打打談談中,在一九五二年秋天又陷入了僵局。一九五三年初,美國新任總統艾森豪就任,曾以嚴重口吻警告共黨:若共黨再不讓步,將以更堅定的態度對付,並考慮動用核武,範圍且不限於朝鮮半島;此項聲明,頗有威嚇的效果。同年三月,史達林去世,可能促成了交戰雙方的認真談判。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南北韓雙方代表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結束韓戰。


韓戰交戰各方,為戰爭付出的代價,極為龐大。估計有五十二萬的北韓人、九十萬的中國人和一百三十萬的南韓人死於戰場。大約有一百萬南韓平民遇難或受傷,另有四萬七千名南韓軍人、五萬四千二百餘名美軍死亡。其他國家支援韓戰的士兵,也有三千餘人傷亡。總之,大約有將近四百萬人死於韓戰,另有三百五十萬人流離失所,形成人間悲劇。韓戰導致大量軍民傷亡之外,對於南北韓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戰爭使雙方皆成為焦土,目前雙方的經濟建設,都是建基於廢墟,得來極為不易。而在韓戰結束之後,美國重新評價南韓在冷戰期間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對於南韓多所支持,無論經濟軍事各方面,提供鉅額援助。北韓則由於國際孤立,加以施行無效率的社會主義經濟,經濟情況日漸蕭條,甚至於在進入一九九○年代之後,難以提供民眾基本物質需求,國力已今非昔比。


韓戰也是南北韓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衝突。彼此在當時限於己方的實力或者國際環境的限制,未能成功使用武力將對方統一。韓戰之後,武器效能日新月異,大規模軍事行動意味著生靈塗炭和兩敗俱傷,因此更加的不可能。韓戰後的雙方對抗形式,也就趨向多樣化,其中包括宣傳戰、情報戰、顛覆戰、恐怖突襲、外交戰等等,用以削弱對方,並增強自身的實力。其實這些不同的對抗模式,正反映了美蘇為首的不同陣營互動的典型模式。


韓戰三年鏖戰,使得美蘇角力的局勢和體制成立,並且由於這種敵意而堅持了二十年,直到尼克森改採「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和解政策。美國在韓戰結束之後,立即與南韓簽訂互助防禦條約,與先前和日本在一九五二年簽訂的安保條約、一九五四年底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協定,以及日後的各項與其他盟邦簽訂的協約,合力形成圍堵網。而北韓與中共、蘇聯也在一九六一年簽訂了攻守同盟。韓戰之後的態勢,是一個緊繃的「兩極對抗」體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