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以身影來看,暗綠色的厚葉片近似卵型,又似心狀,葉柄中段常見膨脹成囊狀,裡邊兒是注滿空氣的氣室,遠遠望去,身材圓潤不在話下。再將目光移往花朵,穗狀花序、漏斗狀的淡紫藍花朵,從簇擁的葉片中,從蓮座中央抽出,傲然獨立,雍容與端莊兼具。


這般姿態,讓布袋蓮在十九世紀開始,蓮步輕移,經人之手從巴西引進美洲作為觀賞植物,接著遊歷世界,輾轉帶進亞洲。布袋蓮在台出現的紀錄,最早可以回溯到一八九八年左右,由日本人同樣以觀賞植物的需求引進來台,妝點寶島各地的湖泊與池塘。


但布袋蓮也引起許多困擾。「現在看到滿滿的一大片,和其他地方比起來,還算少的。」服務於台南縣政府水利管理處的藍上大,比畫著鹽水鎮月津橋畔的排水溝,放眼望去,河面上一片濃綠,雖說「數大就是美」,但布袋蓮似是壞了某種美感秩序,四分之三的河面滿是布袋蓮唱獨角戲,難見波光粼粼趣味。


更嚴重的問題隨著布袋蓮蔓延而來,如果任憑植物占據整個流域,形同河道淤塞,最怕遇上豪雨季節,造成水災。經濟部水利署表示,一九九五年六月荻安娜颱風來襲,彰化二林鎮上積水不退,就是因為布袋蓮堵塞排水孔所造成。


不僅如此,對衛生來說,水流由於布袋蓮的根莖而流速受阻,易生蚊蟲聚集。對農耕來說,田間的灌溉排水系統遇上大量繁殖的布袋蓮,用來灌溉作物的水質大受波及,下游的水田也得不到足夠的水源,尤有甚者,渠道的輸水硬體設備也連帶受影響。對資源來說,纏結水面上的葉片進行強烈的蒸散作用,消耗水源。


「只要一、兩株沒有清除乾淨,過幾個月它們又會長成一大圈!」承包政府雜草防治標案多年的黃大樹,見多了布袋蓮的生長習性。從為人喜愛的觀賞植物到必須定時清除的雜草,究竟,布袋蓮有何能耐,讓地盤急速擴充,讓人措手不及?答案就在其植株。


原來,布袋蓮透過發達的「匍匐莖」(或曰『走莖』)進行無性繁殖,先由根系吸收水中養分,匍匐莖末端跟著生出新的一株布袋蓮,待新株發育成熟後,繼續生出新的匍匐莖,再繼續生出新株。周而復始,只需短短數月的時間,布袋蓮就能從單株擴充成十倍以上的群株,在水域稱雄。


種子亦是布袋蓮生存的推手,散布在水底淤泥的種子並不立即生長,而是先行休眠,等到陽光照射河面提高溫度後,種子開始緩緩從水底發芽,等到幼株長出五至六葉時便浮出水面,另一種「出汙泥而不染」。根據國外的研究,種子有在水底中沉潛十五至二十年的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